首页评论正文

谁来保卫“软着陆”

作者:程凯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24 21:41:34

摘要:有些话一说出来决定的其实是另一问题的答案,比如说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言下之意就是可以“软着陆”,但无论硬的软的,“着陆”是难以避免的,经济减速是必然的。

程凯

有些话一说出来决定的其实是另一问题的答案,比如说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言下之意就是可以“软着陆”,但无论硬的软的,“着陆”是难以避免的,经济减速是必然的。

前些日子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访,在谈到中国经济时,他说:“2012年是中国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中国经济将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而决不会出现所谓‘硬着陆’。”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决策者对于温和减速是有准备的,只要保证一个合理的度即可。再由此去回答另一个问题,今年会不会有一个资本市场上的牛市?“二月二、龙抬头”,中国股市自1月9日展开反弹以来,几乎是只涨不跌,没有一次像样的回调,因此又有人在预测2012年的大牛市了。会不会真有一个大牛市呢?

如果股市真是经济的晴雨表,那么一个经济体准备软着陆时,上市公司的业绩总体会有多大的成长性?如果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而仅是央行货币政策开的花结出来的果,那么在欧美流动性泛滥、国际油价飙升时,我们又能指望央行放出多少流动性可以把股市抬起来?股市是难以预测的,但2012年的股市肯定不是一个什么人都能挣钱的市场,2007年那个只要是个人就能挣钱的好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投资是来日方长的事,他们这个时候思考的其实是下一个牛市来自何方?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再调回头去思考前面的问题,用什么来保证中国经济的“软着陆”,用什么来保证下一个十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

简单说吧,既然一个国家的GDP定义为投资、出口(净值)和消费之和,这三者谁来保卫“软着陆”?你会发现,既然上面这个等式是恒等式,问题的答案就出奇的简单——投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就是答案。一般人对于投资的嫌恶,似乎更多地来自于意识形态,而非真正的数据考量。因此,坚持用数据说话的少数派的声音,反而值得我们认真地对待。

之前有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在回答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问题时表示,目前中国面临外需不足的环境,需要增加内需,在投资和消费两种内需来源中,应以投资为主,消费为辅。因为中国还是中等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改善的空间很大,项目很多,投资能从长远上增加生产力,提高收入水平,而消费只能短期内有效。要实现产业升级,收入增长,更多的应该依靠投资。

最近又有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列举了很多的数据来说明中国的投资并没有达到“过热”的程度,比如,中国铁路网络仍不及美国1880年的水平,在中国超过500万人口的城市中有80多个城市还没有轨道交通,中国人均资本存量约是韩国的17%不足美国的8%。

资本存量的积累,保证的是今后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想投资在如今如此受到诟病,可能来源于两个原因,一是房地产泡沫,二是高铁撞车事故,这些都是重大事件,之后便是无尽的反思。但是,下一个十年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建更多的房子,不需要修更多的高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房子而言,我们要控制的是它的投机属性,就高铁而言,我们要求它的是质量的回归。

如果恐惧投资这一概念的人,担心的只是投资的浪费和低质,那么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是仅仅因为可能存在的浪费和发展初期的粗放就因噎废食,那也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保证GDP的软着陆,以上说的是投资的必要和必然性,而对于GDP下一个十年的增长而言,仅仅有房子和高铁又远远不够。因为即使现在投资的边际效应还没有到递减的时候,但总会有递减的一天,从长远来说,增长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科技的创新。

科技的突破,也正是现在身处经济疲软的美国人的向往所在。美国的一位物理学家马克·米尔斯和别人一起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1912年前后出现的新技术──电气化、电话、汽车、不锈钢和无线电的发明──把美国从当时的经济危机中拯救了出来。而2012年美国人又站在三个科技突破的入口处——分别是云计算、智能制造(包括新材料)和无线网络革命,他们似乎以为新的科技突破将再次把美国经济拉出泥沼。

不管美国人是否一厢情愿,具体地对中国来讲,我们需要的产业升级就是高端制造业。具体有哪些,十二五规划都一一出来了,要是还不清楚,可以看看习近平副主席在美国洛杉矶出席中美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的演讲,在谈到中美企业合作的领域时他说:“希望两国企业敏锐抓住两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推动在清洁能源、信息技术、电动汽车、新材料、医药和医疗器械、再制造等新兴领域开展合作。”他还“鼓励两国企业加强在高铁、公路、港口、桥梁、智能电网、体育和医疗中心、宜居社区等领域的项目建设、融资,以及技术交流等方面合作”。

这些就是下一个十年的增长点。如果真的有牛市,那只能出在此处。(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