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市场失灵呼唤管理层出手

作者:古月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1-06 20:50:42

摘要:市场失灵呼唤管理层出手

文/古月

   新年开张,海外市场一片开门红,唯独中国资本市场开门绿,而且次日再次出现上百家股票一起跌停的股灾,尤其是创业板指数,当天暴跌接近6%。然而,就在新年前,有监管层官员在出席一个论坛时,依然表示对内地股市有信心。
    管理层仅自己有信心不行,关键是让投资者对股市有信心。面对监管部门“新股发行节奏不会改变”的表态,面对远水难解近渴的养老金入市计划,在制度性设计没有改变,圈钱不止解禁无限的现状下,投资者纷纷选择用脚投票,管理层自己有信心有什么用呢?
    不错,如果放任A股自由落体般下落,终归会有一个新的纯粹技术性底部出现,也许不会跌到某些空头期盼的1500点,但在目前情况下,继续下跌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这种没有节制的毫无理性的暴跌,究竟会称谁的心?如谁的意?
    当然,有人会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拿诸如市盈率市净率之类的所谓普世标准,来度量中小板、创业板的泡沫还有多么多么大。市场人士这么做,还有情可原,毕竟这个市场还是一个博弈性极强的场所,做空者当然希望跌得越深越好。但如果管理层也这样认为,那就不应该了。如何让目前高高在上的中小板、创业板平稳落地,是管理层应该负起的责任。
    解铃还须系铃人。说白了,中国股市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造市,是根据当时部分企业融资需求设计出来的。截至今天,从IPO到再融资,从发行审核到退市,从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到这板那板的设立,哪一步不是在监管之中、审批之下。很多人诟病的三高发行,同样是在市场化旗号下,由投行、PE混营的券商承销推介的,由与券商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所谓的机构投资者认购出来的,现在将这个乱摊子全扔给二级市场投资者,让其买单,美其名曰风险自负,令投资者情何以堪?
    既然这个市场行政化色彩依然浓郁,这些市场主体主要由政府培育甚至背书,出了事情政府当然要过问,怎么能以所谓的市场化为由,一推三不管呢?海外号称自由市场的股市,还在股灾出现时多方限制做空,积极鼓励上市公司回购或增持股票,各方协调救市。为什么国内的监管机构看上去却让人感觉缺乏作为呢?
    管理层当然可以不救市,代价就是牺牲掉目前场内的投资者,包括那些自作孽不可活的基金,这意味着A股将推倒重来。这样做的结果,除了海内外做空者,A股市场所有参与者,包括那些纸上富贵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当然也包括现行的资本市场体系,都将成为最大的输家。覆巢之下无完卵,这个道理非常简单。
    目前的A股市场,市场机制近乎失灵,只有从制度设计上动大手术,才可能根治周期性发作的病灶。最根本的就是要逐步摆脱一切向融资倾斜的现行体制,逐步过渡到融资与投资相平衡的机制,到那个时候,看得见的手基本上可以挪开,让市场参与者自己去博弈。但在这种相对均衡的局面出现之前,市场失灵时,管理层还是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样说,不是信口开河。目前正在进行调控的楼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如果政府不强力出手,按照某些利益集团的意愿,让市场自己说了算,那么,按以往基本失灵的楼市机制,中国的房价永远也别想跌,后果就是泡沫破灭、金融危机爆发,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与国家。现在,政府强力介入纠偏,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行业发展逐步回归理性的曙光初露;同理,股市这样雪崩式的暴跌,同样需要管理层强力介入。正像房价的回归,最好是逐步回落,而非一步到位的硬着陆,股市的泡沫当然最好也是一点点挤,而非一下戳破。
    历史经验证明,中国股市的每一次大底,几乎无一不是伴随着重大的政策出台或制度创新而最终形成。就目前而言,治本之道就是重新设计IPO制度,出台大小非解禁限制条件(可以在创业板先行先试),适当放缓融资节奏,这一点难道比当年破解全流通难题还要难吗?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