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2/3股价不足10元 高校概念败退A股

作者:姚博海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8-26 22:19:12

摘要:2/3股价不足10元 高校概念败退A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姚博海 北京报道

   曾经在市场中独树一帜的高校概念股如今却正在远离公众的视野。记者通过Wind统计数据查询发现,在目前A股市场中仅有13家公司为高校控股企业,这与当年近30多家的数量相去甚远。在这其中,大多数企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
    “从象牙塔出来的高校概念股往往打着高科技的名号,但在市场的检验中往往不能适应市场发展,业绩下滑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新时代证券首席分析师冯文锁介绍说。
从百元牛股到退市重组
    “这个概念市场已经很久没有提起过了,我们关注也很少。”在冯文锁看来,曾经作为高新技术代名词的高校概念股现在已经今非昔比。
    在2000年前后,具有高校背景的股票达到30多家,其中清华、北大两校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在当时高校概念的推动下,清华紫光曾突破百元大关,紫光古汉曾一度涨幅超过500%。然而,时过境迁,目前13家高校控股企业中仅有华中科技大学控股的刚上市的天喻信息股价最高达到35元/股左右,近2/3的股价都在10元/股以内。
    在冯文锁看来,高校概念股在市场初期的确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研发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市场逐渐放开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借助上市加入到行业竞争中来。对于原本就缺乏市场应变能力的高校企业来说,很难适应这种变化。
    “高校概念股的业绩不佳有目共睹,但到目前为止,高校类上市公司的问题并没有改观。在经历初期的一个快速发展后,往往会后继乏力。”
    在冯文锁看来,一方面这类公司在初期占据研发优势的情况下并不能利用销售把优势转化为资本,这就导致技术产品老化和公司后续研发难以维持,加上市场放开,竞争加剧,导致费用成本不断上升和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原有产品的市场空间本身就存在局限性,使得公司往往需要转向新产品研发,但因为资金不足,在新产品领域企业也很难获得成功。
    在2007年前后,高校概念股开始逐渐淡出资本市场,业绩下滑似乎成为高校上市公司的不治之症。曾经的SST湖科、*ST天桥、ST华光、S*ST海纳等ST股,以及交大博通、交大南洋、中国高科等亏损股都已被重组或者改头换面。
    在目前的高校概念股中,主要还剩下出身嫡系和收编两种模式的企业,前者出身于高校试验室中,后者则主要为高校企业收购其他公司进行资源重组。不过,相比于此前高校概念的火爆,现在的高校概念并不能引起投资者太多的关注。
    此前,北大系向西南合成注入医药资产,清华系所属同方股份并购晶源电子并向其注入集成电路设计与销售资产。但在冯文锁看来,如果仅仅只是以注入科学技术的方式,那么对于企业来说高校资产无疑是优良资产,但如果涉及到企业财务重组,那么高校资产显然并不能带来多大改变。
研发销售谁之过
    打着高科技概念的高校概念股却并不一定在市场中获得认可。由中南大学控股的博云新材在2009年上市时其招股说明书介绍,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飞机刹车副、环保高性能汽车刹车片、高性能模具材料等号称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品。
    但市场的反应却并不强烈。一位行业分析师介绍说,公司的产品主要是提供给高端客户,但是这类高端客户市场本身就不多,而且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很大。作为后起之秀,博云新材想要抢占市场份额并非那么简单。
    公司财报显示,2010年一季度公司主营收入为4079.4万元,净利润达到692.2万元。2011年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至5612.2万元,净利润则下滑至426万元。在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上涨37.5%的同时,净利润却下滑了39%。
    另一家高校概念股华中数控同样如此。由华中科技大学控股的华中数控在上市之初便传出研发人员“集体叛逃”的消息。而公司主营业务的中高档数控系统领域,国内客户依旧对国外产品工艺存在依赖性,导致公司产品在市场中的业绩增长缓慢。
    与博云新材类似的是,华中数控的财报也出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的情况。公司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64亿元和2784.9万元;今年中报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则分别为2.02亿元和1689.4万元。在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23%的情况下,净利润却下滑了40%。
    “高校概念股公司往往主营产品都是行业中的高端产品,但一方面市场应用未必会有较大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后来者也会加大行业竞争,如果在销售和市场应变能力上没有改变,高校概念企业很难适应市场的发展。”一位分析师介绍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