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厦门特区扩大12倍 图谋建立“闽南金三角”

作者:作者为空的文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8-26 11:09:31

摘要:厦门特区扩大12倍 图谋建立“闽南金三角”

厦门的紧迫感正在加剧。

伴随经济特区范围扩大12倍,“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已成为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的“口头禅”。

紧跟这种紧迫感而来的,是厦门经济特区设立30年的新机遇。

继今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之后,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根据福建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厦门行政区划、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将实现三区合一,进而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还提出:发挥厦门对台湾地区经贸往来先行先试作用,在两岸金融、现代服务业等方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力争在行政管理制度、产业发展机制、公共服务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全国改革开放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此前,国务院批准厦门特区扩大的同时,亦同意厦门发挥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先行试验一些金融领域重大改革措施。

这与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的初衷一脉相承。

“作为经济特区,厦门所担负的使命是双重的,要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中央对台政策、发展两岸关系的试验田、窗口和排头兵。”于伟国称。

城市化、产业化同步跃升

从海西经济区获批、两岸ECFA签署到经济特区“扩区”,踟蹰多年的厦门,正在着力凸显两岸合作的前沿平台和海西龙头作用。

“特区扩大后,厦门的整体优势不再是特区特殊政策,而在于先行先试,敢为人先。”于伟国说。

具体到经济发展目标,到“十二五”完成时,厦门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要分别超过4000亿元与达到2万美元,实现“双翻番”。

按照厦门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其定位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成为海峡西岸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目前,我们根据厦门的实际情况,整合了13条产业链、产业群,将来都有望培育成几百亿到千亿以上的产值,在服务业方面,也确定了10个重点发展方向。”厦门市长刘赐贵表示。

据了解,这些产业包括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汽车、工程机械、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以及生物与新医药等。

“扩容后特区面积扩大了12倍,发展就有了新的空间、新的载体、新的平台,顿时海阔天空、豁然开朗。”于伟国指出,“这一决策化解了特区当前发展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比如,原来一个市既有特区又有非特区,岛内是城,岛外则是乡,二元结构特别明显,无论是在法律上、行政上还是在经济上、文化上,都很难统筹。”

这样的结果是,仅131平方公里的厦门岛内可建设空间目前已基本饱和,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

对于特区范围延伸扩大到全市增加用地空间的作用,厦门经济发展局举例表示,“扩区”后,厦门的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吸引力明显增强,将有望引进国内外包括台湾地区的汽车整车企业投资入驻,从而壮大区域汽车产业集群。

与之相对应的是,正在征求意见的《厦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显示,厦门规划中心城区范围为厦门岛(包括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和海沧区,外围区为同安区、翔安区,2020年规划城市中心区用地规模16512公顷,人均用地100平方米。

根据规划,到2015年,厦门335个村庄和社区将完成改造,并通过村庄整治改造,节约用地3816公顷。到2020年,全市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岛内外一体化,绝不是城市建设的简单扩张,要有产业支撑,必须做到城市化、产业化,实现各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于伟国认为。

闽南金三角同城化起航

特区面积从131平方公里扩大到1573平方公里之后,厦门在岛内外一体化基础上提出的新目标是,加强与漳州、泉州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的对接,加快推进厦漳泉同城化,积极构建厦漳泉大都市区。

“要把握两岸ECFA签署机遇,拓展对台商贸,加快建设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务中心、文化休闲旅游中心等三大中心,进一步密切闽西南5市、闽粤赣13地市、海西20个城市等区域协作,不断增强辐射和服务功能。”于伟国在8月10日召开的中共厦门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

但是,地域狭小的厦门要打破当前的格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同城化必须打破区域行政限制,实现经济融合,这需要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定有力推进,也必须淡化领导干部的经济指标考核。”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许青松表示,“不然,同城化的GDP究竟算在谁头上,怎么衡量?”

不可否认的是,此前,厦门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经济总量偏小,加上受经济腹地狭小及特区内土地、淡水、原材料等资源瓶颈制约,导致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难以发挥。

“厦门一定要突出重围,通过区域合作和同城化发展,拓展腹地。”许青松认为。

如今,随着特区全市化,无疑更加拉近了厦门跟泉州、漳州等周边地区的距离,这意味着,厦门的城市定位进一步得到明确,而厦门要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除了要做大做强工业,还要提高中心城市竞争力。

“历史机遇到了。”许青松说,“同城化是厦门跨越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现在厦门与泉州、漳州正在逐步融合。”

据许青松透露,厦门是闽西南5市、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的牵头单位,目前,城市走廊规划已经完成。

本报了解到,福建省委、省政府已对厦漳泉同城化做了专题研究,且厦门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计划,亦有厦漳泉同城化的内容。

对此,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所长石正方认为,闽南厦漳泉金三角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争取中央政府支持,可突破现有的行政壁垒,实现行政区合一的管理机制,将厦漳泉城市联盟发展落到实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永红更是认为,厦门特区范围的扩大以及新的使命与相应特殊政策的赋予,不仅有助于以金融业为代表的厦台产业对接合作,而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将来推进厦台两地体制机制对接提供了可能,并有助于厦台经贸文化社会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试水两岸区域性金融合作

“经济特区发展所迸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形成了对海峡彼岸最现实、最贴近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于伟国说。

作为对台最前沿,厦门特区成立以来,率先在大陆地区打造了众多与台湾合作交流的载体平台,如设立台商投资区、零关税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开展两岸基层政党及市县政府和各界之间的参访等。

“初步的尝试、局部的探索,成效和意义远远不止于厦门,更重要的是为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发挥了经济特区应有的作用。”于伟国认为。

当前,引起关注的是,国务院在批复厦门特区扩区的同时,还同意厦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先行先试一些金融领域重大改革措施。

“可以设立一个对台金融服务区,让更多的两岸金融机构进来,把厦门打造成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的总部。”于伟国透露。

根据此前规划,厦门将加大对台金融产业对接,吸引台资金融机构来厦门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重点加强与台湾现有15家金融控股公司接洽,帮助其寻找合作伙伴,协助开展市场调研等投资前期工作,争取更多的台湾金融机构将部分金融业务转移外包到厦门。

来自厦门市政府部门的资料表明,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具体措施,还包括争取率先开展两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两岸联合征信、建设柜台交易市场、推动对台离岸金融业务等,使之成为大陆各大金融机构开展对台金融交流合作的窗口或基地。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鸣认为,从长远来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构建,主要应包括两岸货币清算合作、两岸金融机构合作、两岸资本市场合作与两岸金融监管合作等四个方面。

“两岸股权柜台交易平台正在推动中,厦门可望成为两岸产权交易的新热土。”厦门有关人士透露。

目前,厦门已成立了ECFA研讨小组,正在研究ECFA及两岸产业搭桥计划等政策空间,加快推进对台产业合作的措施办法,努力争取成为率先实行协议条款的试点城市。此前,厦门已推出先进制造业、软件业、金融业等十大对台产业对接合作规划。

“要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赋予厦门的特殊政策,在加强和增进两岸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两岸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扩大经济合作领域、建立合作机制等方面积极先行先试,率先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刘赐贵指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