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无法挽留,您愿捐出生命的礼物吗?

作者:周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3-25 19:50:41

摘要:对于“做了志愿登记,医生是否不会全力施救”的担忧,侯峰忠更是哭笑不得,“潜在捐献者只有被证实死亡后,才会被考虑是否适合捐献器官,在此之前,医务人员必定会竭尽全力施救。获取器官后,医生会仔细缝合恢复遗体原貌,在场全体人员默哀缅怀捐献者。”

如果生命无法挽留,您愿捐出生命的礼物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南 王晓慧 北京报道

“您了解器官捐献吗?”

“如果您或家人的生命在等待,您愿意接受别人赠予的生命礼物(人体器官)吗?”

“如果有一天生命无法挽留,您愿意为陌生者送上生命的礼物(人体器官)吗?”

这是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官网上的一个调查问卷,当《华夏时报》记者走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下称“管理中心”)时,见到了中心主任侯峰忠。自2009年参与到器官捐献工作中以来,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对器官捐献、对生命都有着不同的感悟,也正是他向记者呈现了这三个简单却深沉的对生命的叩问。

够不够?

器官捐献是指根据自然人生前意愿和直系亲属意愿,在其死亡后将功能良好的器官捐献给因器官功能衰竭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挽救他人生命,让生命得以延续的行为。

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数据,截至2022年3月,全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超过458万,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3.8万余例,捐献器官11.6万余个,成功挽救了11万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

但还是不够。我国的器官移植技术发展几乎与世界同步,但器官短缺问题却始终存在。

纵观我国器官捐献事业发展,侯峰忠介绍称,2010年之前为探索起步阶段,国家主要从顶层设计上对器官捐献进行了规范,如2007年出台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标志着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走向法制化。2010-2014年为试点推广阶段,首批在全国10个省市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2013年由试点推向全国,其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于2012年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参与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捐献见证、公平分配、救助激励、缅怀纪念及信息平台建设等相关工作。

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合法渠道,实现了器官来源的根本转型,自此我国器官捐献事业也进入了里程碑式的转型升级阶段,国家开始大踏步地推动发展器官捐献事业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2016年建立了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2017年通过红十字会法修订案,明确把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列为红会的法定职责;2020年5月我国首部《民法典》通过,其中对相关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自此,我国的器官捐献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侯峰忠告诉记者,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仅2020年一年的志愿登记人数就达到了100万人,2021年更是突破了150万人,近两年的志愿登记人数已经超过了前十年登记人数之和还多。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患者数量庞大,现在每年约3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病人中,仅2万多人有机会获得器官移植,供需比例为1∶15,器官短缺依旧是制约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既然不够,为何不捐?

疑虑和猜测

自愿、无偿是我国人体器官捐献的两大基本原则。

记者注意到,有公众在网络上提出“器官捐献到底值不值得”的疑问。关乎生死,用“值不值”去衡量似乎过于“无情”,这种“无情”实则源于未知。人体器官捐献大致可分为八个关键环节:报名登记、捐献评估、捐献确认、器官获取、器官分配、遗体处理、人道关怀和缅怀纪念。而公众对这些环节的疑虑和猜测也成为其判断“值不值”“捐不捐”的重要影响因素。

首当其冲的就是部分志愿者担心自己登记捐献会后悔。对此,有明确规定指出,捐献者办理遗体捐献登记后,捐献意愿发生变更后,可随时变更登记内容或者撤销登记。

侯峰忠告诉记者,在“自愿”中有些情况是不能接受的,比如有一些年轻人和家人闹矛盾赌气做了志愿登记,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会跟家长和孩子进行科普,告诉他们器官捐献中的责任和意义,并对其志愿登记予以撤销或保留。甚至还有动了轻生念头的人主动打电话提出捐献的,“这种情况我们是绝对不可能实现捐献的,这不符合伦理、不符合捐献的前提。”

实际上,完成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也只是第一步,它仅仅是本人对器官捐献意愿的表达,要想最终实现捐献,还有几项“硬性指标”:需有死亡判定专家按照严格的死亡判定标准及程序做出死亡判定;需要经过严格的医学评估,确定其器官是否适合捐献;需要核实志愿登记信息并书面形式征求直系亲属(父母、配偶、成年子女)的共同同意,在《人体器官捐献确认登记表》上共同签字确认;器官获取必须在两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根据捐献意愿获取相应器官。

即使本人生前是捐献志愿登记者,直系亲属中只要有一人不同意,捐献就无法进行,那么捐献者生前为什么还要做志愿登记呢?侯峰忠告诉记者,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家属在决定捐献时会陷入两难,一方面他们认可器官捐献是件好事,同时他们觉得自己无法替捐献者本人做决定。因此,“当本人生前表达过捐献意愿时,其死亡后,家属更容易做出捐献决定。”

对于“做了志愿登记,医生是否不会全力施救”的担忧,侯峰忠告诉记者:“现行制度下,负责抢救治疗与负责器官获取以及器官移植分属不同的医院,即便是在同一医院内科室也是互相独立的,是不同的团队来完成的,潜在捐献者只有被证实死亡后,才会被考虑是否适合捐献器官,在此之前,相关医务人员必定会竭尽全力施救。获取器官后,医生会仔细缝合恢复遗体原貌,在场全体人员默哀缅怀捐献者。”

获取器官之后

获取器官后,如何保证器官的公平分配?

实际上,自2013年8月以来,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所有的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必须通过“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进行分配,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器官分配系统外擅自分配捐献器官。一旦出现器官捐献者,该系统能迅速根据医学数据,自动运算出最匹配的移植等待者并依次排名,且等待者的信息只有其编号、所在医院、医院器官移植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没有任何与身份、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有关的信息,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医学需要是唯一的排序标准,以此最大限度保证了移植等待者的排名顺序不受人为干涉。

然而,计算机系统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分配公平,却避免不了有“浪费”发生。比如患者分配到了器官,但因自身年龄偏小,而器官年龄过大时,或者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时,都有权利拒绝接受器官,而在这个过程中,当器官依次顺延给下一位接受者时,有可能超过其可耐受的最大缺血时间无法继续使用。又如,有些器官在评估时没问题,而真正取出来做进一步检测时又发现不能使用。

“这些情况虽然很可惜,但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定义为‘浪费’。器官分配问题需要客观情况客观对待,它不像分钱和物那么简单,这毕竟是一个生命器官啊。”侯峰忠眉头紧锁,沉吟了片刻,“其实分配之所以能成为问题,核心还是在于太少了。10多个人‘抢’1个器官,顾得上这头顾不上那头,一定有人分不到。实际上,只要有人需要移植器官而没有分上,这就是一个悲剧。解决分配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有更多人自愿捐献。”

另一方面,器官捐献的无偿和器官移植费用的高昂形成对比,让公众心存疑虑。侯峰忠直言自己对二者间的差异也有同感,但是移植终端的费用与复杂的临床技术相关,为此,国家卫健委等7部门去年专门出台了器官获取收费和财务管理办法,从源头上进行规范,其中,凡捐献者去世后因器官捐献而产生的费用,均无需其家属负担,其部分成本最终也核算在接受者的费用中。

无偿是器官捐献的重要原则,但是“捐献者家庭给予了生命的礼物,一个有温度的社会理应给予这个家庭帮助和支持”。因此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会给予捐献者家属1万元人道关怀慰问金,并颁发捐献证书,将捐献者姓名铭刻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的缅怀纪念园,供捐献者家属和社会公众缅怀纪念,每年还会举办缅怀纪念活动,形成捐献光荣的社会风尚。

十余年的工作实践让侯峰忠无比肯定:“比起物质,捐献者家属更在乎的是精神回报、是亲人生命的延续。”实际上,很多捐献者家属在得知有慰问金后,会主动表示“感谢国家的关心,我们捐器官就是捐器官,得到国家的认可感觉到很温暖”。侯峰忠直言,一些疑虑和猜想其实是对捐献者家属的误解和伤害,“每一个捐献者家属都不会为了钱去捐自己亲人的器官,没有人愿意这么做,他们也不愿意被别人这么看。”

器官捐献中的生命真谛

生命影响生命,生命点亮生命。

移植费用的高低、器官分配是否存在“黑幕”、家属是否能得到相应“补偿”……当一系列因不了解而引发的猜疑和担心被一一解答之后,拨开层层疑团,器官捐献事业所袒露出来的是纯粹的善和超越一切的对生命本身的爱。

在给捐献登记志愿者感谢信中,有这么一段话: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是大爱奉献精神的体现,是思想境界的升华,是个无比高尚的行为!我们希望每一位志愿登记者都更加珍爱生命、呵护健康,更加快乐地生活,这才是我们的初心!

这段话正出自侯峰忠之手,他告诉记者:“我们做器官捐献,不是就‘器官捐献’论‘器官捐献’,器官捐献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捐献者家属在亲人离世的悲伤时刻作出捐献决定非常不易,有很多无奈和不舍,可是短暂的沉淀后,他们都觉得自己做得对。器官捐献,延续了已逝亲人的生命,拯救了接受捐献者的家庭,让自己也留下了念想,得到了慰藉。”

“其实当一个人真的开始思考器官捐献这件事的时候,他就是在认真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希望更多人参与志愿登记,让等待者通过数字直接看到生的力量,但我们更希望所有的志愿登记者最终都不要成为捐献者,都健康幸福地活着。”

侯峰忠笑了笑解释道,一路走来,他对国家的器官捐献事业很有信心,“未来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捐献意识提高,器官捐献数量供大于求,患者可以挑选品质更高的器官移植;再一种,就是社会健康意识的提升,大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器官衰竭的疾病减少,我们的作用也会降低。”

谨为生命,传递美意。在从事器官捐献事业的工作人员心中,通过器官捐献,我们最终所要抵达和践行的是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崇尚奉献、感受生命的美好。

采访结束前,侯峰忠笑着调侃道:“所以我们常说,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器官捐献才是,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王晓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