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己的路 科技谋划西部开发
本报见习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即将到来,我国怎样才能保持既完成环保目标又不耽误发展经济?科技部战略研究院作为哥本哈根会议上节能减排目标制定的参与者之一,其研究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华夏时报》就战略研究院工作方向采访了研究院赵刚博士。
《华夏时报》:明年研究院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赵刚:一个是新能源,一个是科技方面推动西部发展。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来提升西部自主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其中包括装备制造业、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农业投入、化肥、农药、农民劳动时间、耕作技术、农产品的深加工、物流、金融等,新媒体、文化产业、文化传媒、资产评估、人才、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等全方面发展。
《华夏时报》:为什么将西部发展作为重点?
赵刚:西部不发展,我们永远不能成为强国。西部现在处于一个特别好的时机。我国东部走的融入国际的道路,从珠三角,做外贸加工,发展起来。但我们一开始就处在一个不平等地位,处在产业链最末端,研发、市场,产业链最高的两端都不在我们这,被跨国公司及发达国家控制的。金融危机以后,这个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沿海地区的这些出口产业。而且现在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所以现在中国就面临怎么办的抉择。我们要产业调整,要发展制造业,应该找到一个综合竞争了和成本都适合的地方。东部已经到了资源环境的极限,就只能往中部西部转移。要拉动内需市场,必须开发西部甚至农村市场,开发必然需要建设,需要大量的产品、大量的投资,西部方面综合成本方面便宜,从各方面来讲都是一个更合适的地方,正是一个向西部加速转移的良好时机。抓住一个机遇。
《华夏时报》:西部发展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赵刚:应该是观念。西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东部有差距。东部有很强烈的市场经济观念,不用政府去管,民营经济自己就能做好。但西部还是主要依靠政府,地方民营企业、老百姓做事情总觉得需要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这种观念后果很严重,算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问题。西部并不是没有人才,但没有合适的环境。
《华夏时报》:怎样找到西部发展合适的环境?
赵刚:有的地方制造业很好,比如西安,成都。就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特别是我们现在要发展战略新兴企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这就需要一个有眼光的政府,给一些支持,让他在这方面建立一个自己的优势和品牌带动。作为一个落后地区,想发展必须在一个点或是两三个点上作文章,集中力量。国际上也都是这个特点。一些小国弱国,为什么很快就起来了,就是看见了自己的优势,新加坡,也没有什么优势,可他就发展物流,亚太航运中心,一下带动起来。现在发展生物制药。他不搞那些大而全的东西,像爱尔兰,靠信息靠软件起来了。国内也是一样,突破一点。长沙有个浏阳县,什么都比不上长沙,但他围着生物医药转,吸引来学校、企业在这里落户。像西藏,发展藏药就非常好。比如广西,作物蔗糖、香蕉,过去很多年都是发展这个,但有什么新的发展吗?只能在深加工上作文章。但从健康产业就可以大力发展。广西有大量药材,好多长寿乡也在广西,可以见一些疗养院,度假村,让游客呼吸你的新鲜空气,和你那的水,住两天,可以靠这个形成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围绕健康产业可以做什么?药材种植、加工,休闲旅游,体检,修养,疗养,可以建医院,像泰国医疗一样形成一个产业。还无污染,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