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 决定中国经济命运的400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公培佳 吴丽华 北京报道
400天,弹指一挥间,过程却惊心动魄,2008年11月5日犹在眼前。
这一天,一个网友写下了一篇简短的日记:“一个不能忘却的日子。奥巴马当选美国首个黑人总统;而我,在晚上八点半收到了贴在我车窗上的违章罚单。”
这只是一个黑色幽默。另一个网友却更为敏锐地触及了问题的实质,他这一天在中信证券吧里立帖为证:2008年11月5日,大盘反转之时!
丝毫不差,A股市场从6000点狂泄而下,到2008年10月28日下探1664点后,又于11月4日收出1706点最低收盘价,从第二天开始反转,直奔3500点而去。
不是股神第二,他只不过读懂了即将开打的事关经济全局的“保卫战”。
彼时,正值1930年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肆虐之际,中国经济增长在习惯了10%以上的速度之后,突遭滑落到6.8%的困境。中国政府在2008年11月5日这天及时吹响了“保卫战”号角:财政货币政策在改革开放以来首度实施“双松”,同时提出史无前例的4万亿刺激计划。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面向世界宣布“我们准备了充足的弹药”,一面调集“千军万马”,来拯救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中国经济。
“出拳要重,时机要快,目标要准,措施要实。”从此开始,有人称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是温总理喊话喊出来的。
A股的V字反转显然是在提前预演宏观经济走势,此后三个季度,经济增速划出微笑曲线:6.1%、7.9%、8.9%,预计2009年第四季度在10%以上。
当宏观政策毫无杂念地冲过“保增长”单纯期后,整个世界不得不承认保八无虞的中国经济已率先渡过了复苏“生死线”;但遗憾的是战役不会轻易结束,出口之痛依然沉重,产能过剩矛盾浮出水面,通胀阴霾亦开始笼罩,接下来还有更为曲折的“战后之战”。
那是令人期待的下一个400天。
抢占“决战”先机
常规战役讲求规律。
每年的12月初,中央都会召开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第二年的经济“作战”规划。2008年11月5日,距离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有整整一个月,但是已经等不及了。
这一天,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调整2009年货币财政政策,由“双稳健”转向“双松”,几乎同时,出台未来两年投资4万亿计划。
显然,这一次遭遇的是非常规战役,讲求的正是先机,战机贻误不得。
当雷曼兄弟这个巨人轰然倒下,当华尔街一片狼藉,当美国经济危机像病毒般向世界各个角落蔓延,当中国工业增加值连续5个月一路下跌,当出口订单出现零纪录,当数百万失业人员返回家乡,当经济增长滑向6%,当资本市场熊样惨淡……
一切准备都显得那么紧迫。
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相关部委密集部署:国家发改委召开紧急会议,安排2008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工作,加大投资力度;央行就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明确措施;交通运输部率先明确今后两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万亿。
紧接着的10日上午,国务院紧急召集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在京开会,部署落实中央“作战计划”。
事实上,在此之前,“预备弹药”已经推向了前线:10月21日,财政部等多部委发布“家电下乡”方案和出口退税通知,央行更是在两个月内3次动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张汉亚如今对本报记者回忆当时情况时称:“看到政府应对之策,我在去年年底就说保八无忧,当时没人听我的,也没有人敢给我报道出去。”
第一时间,政府智囊团成员也纷纷献计。经济学家赵晓甚至提出“买房就是爱国”这一当时注定引来骂名的言论。
直到现在,清华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面对本报记者时还清楚地记得他那时给中央领导写的建议:鼓励汽车消费,房地产领域出台优惠政策,股市上将大小非划拨社保基金。
“千军万马”向前冲
决战之初,温家宝在国内外多个场合都表现得信心十足,他宣称:“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主帅登高一呼,“千军万马”云集。
先是号称“十大元帅”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第一时间相继推出:2009年1月14日,汽车和钢铁两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公布;之后到2月25日一个月内,装备制造、纺织、船舶、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有色等产业振兴规划全部公布完毕。
其中的一个插曲是:备受关注的“第十大振兴产业是房地产”最终落空,但是实际上地产行业最后成为了这一轮救市的最大受益者。
在之后的全国“两会”上,李稻葵向政协主席贾庆林汇报时,更是代表学派再提房地产和股市重要性。
接着中央更是钦点“地方大员”,区域经济发展被赋予了重任:1月,国务院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几个月里,国务院还相继批准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新疆板块等十多个区域振兴规划。
货币政策更是连月放出超过万亿的天量,到9月份新增贷款高达8.67万亿元,规模前所未有。
多位当时参与政策制定的政府智囊至今还感叹,尽管经济增速在2009年第一季度还是滑向了6.1%低谷,2月更是步入通货紧缩状态,CPI和PPI同比增速双双为负;但将多兵广的战役打起来仍然显得得心应手。
无需一一罗列的“兵广”包括:2008年12月3日,金融九条出台;2009年1月1日起实行增值税转型,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1月3日,农业部、财政部下达100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月9日,商务部宣布中央许可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措施。
不仅如此,数月之内先后7次上调出口退税,并相继推出家电下乡等刺激内需政策,由此带动的庞大消费群开始“买房买车买股票”。
多少年来,宏观调控两难几乎成为了常态,而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这段时间里,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政策难得地出现了单纯的一致性,即便是挑剔的专家和媒体也保持了高度一致,目标只有一个:“保增长”。
“中场”大捷
重兵之下,捷报频传。
李稻葵印象最深刻的转折点是,2009年前两个月工业增加值还只是3.8%,3月份一下上升到了8.3%。
经济“晴雨表”股市在V字坡路上强劲上爬,到8月份达到3478点时已较最低点翻了一倍多。
经济冷热的另外两条主要“神经”车市和楼市同样量价大升: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速连月高达50%以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近30%,年销量有望超过1200万辆。
而在前三季度下乡家电产品销售额达388亿元,月均环比增速为37.7%的刺激下,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从2月的11.2%上升到10月的16.2%,基本接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
单从消费来看,这哪里是经济危机,红火程度堪比经济最好年份。如果再加上情况更好的投资,即便出口降幅依然超过20%的困境存在,中国经济复苏正超预期般提上日程。
7月,经济半年报一出来,GDP增速7.1%,工业增加值则顺利扭转了2008年7月来的一路下跌。难怪赵晓当时会感叹:“这一段的宏观调控是很了不起的。”
到9月份,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领导人已开始公开宣称“经济正在复苏”。参加论坛的世界经济领袖的共同认识是:以中国居首,全球都在讨论重振经济增长了。
10月份三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后,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态:“中国经济增长已走出完美的V型。”一、二、三季度GDP增幅分别为6.1%、7.9%、8.9%,呈逐季上升趋势。
在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的情况下,时任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的李晓超称,“保八”已无悬念。
系列数据显示,5月PPI环比由负转正,11月CPI同比由负转正;前三季度,固定投资增长率保持33%以上,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94%;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8个月高于临界值50%;而自5月开始,财政改变负增长局面,全年财政收入增长8%的目标基本能够实现。
通胀搅局?
经济面春暖花开之际,却遭遇通胀搅局。最直观的担忧来自11月CPI同比转正。
就在消息公布前后,国内水电油气正全面部署提价,公用事业“价格闯关”依次展开,直接传导到的就是工业出厂品价格,然后是CPI。尽管官方用词依然是“通胀预期”,真正的通胀多米诺骨牌或许在此被推倒。果然,到现在,超市里的食用油、面粉纷纷提价1至2成。
事实上,早在2009年6月底,包括经济学家厉以宁、国研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国研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和李稻葵均开始公开表示信贷资金可能流入资产市场,从而为今后通胀埋下伏笔。
在学派担忧之后,货币政策决定部门央行似乎在年中显露出了政策取向上的“迟疑”。8月5日,央行公布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重申将利用市场化手段和数量化工具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
对此,市场解读为,在经济复苏尚不明朗时刻,货币政策可能会转向收紧流动性,从而引发资本市场恐慌,并出现了自1664点上涨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调整。
而随后包括国务院官员在内的多个部委则表态对通胀提法予以严词否认。据传,甚至在年中召开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对持通胀观点的学派和官方进行了严厉教育。媒体当时判断,央行“又一次掉入通货膨胀的漩涡”。
否定不代表没有,全局考虑显然是为了更好地掌控。
仅仅过了一个月,9月10日,温家宝在达沃斯论坛发表演讲称,“警惕和防范包括通胀在内的各种潜在风险。”这是中国领导人在本轮宏观调控中首次提出要防通胀。
紧接着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2009年后几个月,把正确处理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是本轮调控一年来,国务院会议文件中首次提到通胀。
其中“管理通胀预期”的提法则被市场解读为“开始提前布局下一步政策方向了”。这一观点在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得到证实。
即便如此,有消息证实,对待通胀的整个过程中依然存在争论。争论中,前半年单纯的保增长政策取向再次出现两难局面。
不过截至目前,关于通胀的判断仅限于此。国务院在定调2010年宏观政策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经济复苏大势不改。即便是提前预感到通胀的张文魁和李稻葵面对本报记者依然坦承,通胀不在现在,2010年也只可能是温和通胀,完全可控。
作为搅局者,再加上9月工信部等多部委提出的十大产业过剩和外贸形势依然严峻痛楚,让人更加期待下一个400天里中国经济会如何决策。
下一个“400天”
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最考验调控指挥的一年,在全力保增长之后,宏观调控局势显得复杂起来。即便在中央定调之后,依然猜测不断。
终于,政策开始在资产价格泡沫上动起了刀。最为明确的是,新一轮地产调控拉开了帷幕。
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时提出:“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其他住房消费政策继续实施。”紧接着,财政部公布调整住房转让营业税细则。
在十部委连续召开并发布产能过剩情况下,12月23日,资本市场政策明确表示了产能过剩产业在资本市场上即将享受融资约束。
而在此之前,随着经济复苏的升温,货币政策隐约出现“缩量”趋势,先是信贷从9月份的5167亿元回落开始,逐渐回归正常模式;其间有消息报道4万亿计划在2009年可能出现部分缩水。
除了内忧,外患依然存在。11月2日,就在传出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速“转正”好消息的同时,美国一天之内倒闭了9家银行的消息依然寒冷。这使得以色列、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先后宣布加息的部分退出政策参考性不大。
那么,2010年在应对后经济危机时代将会部署怎样的战略战术?
12月21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代表官方首次宣布将在2010年维持约8%的经济增长率目标。同时商务部的消息是,2010年外贸将实现10%增长,对比2009年负值的外贸状况,2010年强力启动外贸是板上钉钉的选择,目标是贡献3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
“个税政策方向是让普通百姓减税增收,以促进内需保民生保发展。”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11月27日对本报记者的分析,随着年关到来显得越来越可靠,消费政策在2010年只强不弱。
张汉亚分析投资时认为,由于经济的惯性和投资的拉动,特别是2009年新开工项目比较多,2010年投资还会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基数效应和政策调整的作用下,投资增速势必会出现回落,投资增速可能在25.4%左右。
对于市场最为关心的货币政策2010年会不会加息观点,周小川12月22日意外明朗地称,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只盯通货膨胀率。
在中国经济有望重启新一轮黄金增长之际,目前无论官方和学派均可以明确的2010年政策曲线是:刺激政策不会轻易退出,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投资取向微调,强力拉动外贸,继续刺激消费。
而由此可以描绘的经济数据曲线是:2010年一季度GDP增速将达到10%以上,以后增长率逐步放缓企稳,全年“坐八望九”;CPI和PPI全年上涨2.5%、4%左右,物价上涨压力温和可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