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利率拐点已现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5-09 19:38:44

摘要:资金价格上涨的背后,反应的是由于基本面转折性变化,引发的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最终导致债券市场不再高歌猛进。各国央行的大放水,已经在边际上有所收敛,并可能继续收紧。

利率拐点已现

冉学东

当大多数人还徜徉在低利率的泡沫中的时候,猝不及防,利率的拐点已经到了。

4月8日,中债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跌穿2.5%大关,上一次出现这样的收益率水平,还要追溯到2002年。国债期货三大主力合约均刷新历史收盘新高。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被认为是中长期资金的定价中枢。

一个月过后,国债期货开始大跌,从5月6日开始,国债期货价格大跌三日。5月8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2个基点至2.64%,创6周以来新高。

资金正在变得稀缺,资金成本也不再下行,这在市场上已经形成趋势。3个月期的Shiobr利率水平,也从4月20日起持续维持在1.40%左右,不再下行。银行间隔夜资金价格,从4月29日的最低0.6610%,上升到了5月7日的1.143%。

资金价格上涨的背后,反应的是由于基本面转折性变化,引发的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最终导致债券市场不再高歌猛进。各国央行的大放水,已经在边际上有所收敛,并可能继续收紧。

尽管经济还十分困难,可能还在下行途中,新冠疫情还在肆虐,某些地方还在恶化,但是疫情的拐点已现,而此次利率的下行主要取决于疫情,那么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就是其次,只要确定疫情的拐点到来,利率的拐点就到了,这是此次许多投资者判断利率的误区所在。

全球疫情好转迹象明显,尽管美国新增确诊人数仍未明显下降,但是前期疫情重点区域的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已经出现拐点,这说明现有的阻断病原策略在美国也起到了效果。欧盟等多国新增确诊病例已经快速下滑,当前全球仅剩俄罗斯、巴西、印度以及加拿大等国处于快速爆发期。尤其是我国的疫情已经进入收官阶段,近日进京返京政策的放松也是国内生活正常化的重要标志,全国已经基本实行全面复工复产。

尽管从五一假期消费、进出口、PMI、发电量等等数据来看,经济还在恶化的过程中,但是一旦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全球经济就会逐渐复苏,尤其是中国疫情控制得早,此后的经济数据就会出现好转,这对市场的预期形成关键影响,资金就会从低风险资产流向高风险资产。

另一个决定利率的因素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悄悄的,不论是美联储还是中国央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在调整。

美联储此次由于疫情重启量化宽松政策,最初每天购买资产750亿美元一路减少到上周的每天75亿美元,而此前一周为每天购买100亿美元,此后还将继续缩减。美联储表示,下周将购买量削减到每天70亿美元。此外,美联储还将其MBS购买额平均每天从80亿美元减少至60亿美元。美联储不断削减QE购债规模,表明此前令美联储颇为担心的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已得到大幅缓解。

中国央行在近期的货币政策方面并未出现较大的宽松措施,可能是受汇率的制约。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主要来源于危机导致的美元荒,美元强势力上涨,资金流出,顺差减少,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从过去的经验来看,7.1应该是目前货币当局关注的点位,这个点位应该不能失守,这进一步限制了央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另一个方面是资金的供需,美国政府打算将在第二季度发行2.99万亿美元的国债,这一数字是美国财政部此前单季纪录的5倍,也是美国2019全年发行美债的2倍还多。另外,美国国财政部还计划在三季度再发行6770亿美元的国债。这是资金供求上最大的一个因素,资金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利率开始回升。

而中国则计划在5月一个月内完成发行1万亿专项债,将再次出现历史发行高峰,债券市场或会面临“供给冲击”。5月7日,北京5年期再融资专项地方债、7年期再融资一般地方债中标利率分别为2.07%、2.62%,均较下限上浮25个基点。利率也开始上涨。

当然,疫情未来存在反复的可能,经济的复苏力度也不可知,利率也会是一个震荡曲折的运行,但是总的趋势是大概率会逐步回升。利率是资产价格的中枢,这对金融市场将产生较大影响。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