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之后,未来如何博弈?

作者:徐芸茜 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1-17 21:52:02

摘要:从2018年3月以来,中美双方的谈判团队经历了十三轮的艰苦磋商,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因此,有人将中美经贸磋商比作中国的“第二次入世”,但是与2001年12月中国入世不同的是,这一次,协议全文在第一时间便对外公布。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之后,未来如何博弈?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芸茜 张智 北京报道

1月15日,美国华盛顿白宫东厅人头攒动。来自中美两国的300多名嘉宾和上百名中外记者齐集于此,共同见证这个历史性时刻:中美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下称“协议”)。

从2018年3月以来,中美双方的谈判团队经历了十三轮的艰苦磋商,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因此,有人将中美经贸磋商比作中国的“第二次入世”,但是与2001年12月中国入世不同的是,这一次,协议全文在第一时间便对外公布。

16日,中国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联合发布了“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全文”,包括中英文两个版本。该协议不仅包括中国承诺未来两年在2017年进口规模基础上增加购买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和服务,还将对制造业、农业、能源和服务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市场开放等方面产生更多实质性的影响。此外,双方还就定期评估、贸易框架小组会议和争端解决程序等问题达成一致。

在协议签署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答记者问时表示,双方达成的协议“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有利于全世界”。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朱殷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暂缓,这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将给全球经济带来镇静剂,但效果如何,还要看两国对贸易协议的执行情况。

协议签署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期待不久后前往中国,开始第二阶段经贸协议的磋商。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对本报记者表示,从目前双方的表态来看,接下来肯定要进行第二阶段的谈判,但是谈多久目前还不好判断,因为此后的议题难度都非常大,而最终的协议怎么安排还取决于谈判进程。

协议全文发布

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中美进出口累计5412亿美元,较2018年下降14.6%;其中出口4185亿美元,下滑12.5%;进口1227亿美元,下滑20.9%。

这是中美贸易战的第二年。

在这长达23个月的磋商过程中,中美双方一共进行了十三轮,其中刘鹤六次带队飞往美国华盛顿。以北京到华盛顿直线距离11000公里计算,近两年来刘鹤往返飞行距离超过13万公里。这背后反映的无疑是中美双方代表团为了达成协议付出的巨大努力,也体现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来之不易。

1月15日,刘鹤与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了协议,没过过久,协议全文便在中国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网站上全文发布。从发布的协议全文中可以看到,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内容丰富,远不止大规模购买美国产品。

根据协议,中国承诺未来两年在2017年进口规模基础上增加购买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和服务,包括320亿美元农业产品和520亿美元能源产品。此外,第一阶段协议还包含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农业生物技术、市场开放等结构性问题。双方还同意建立争端解决程序,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办公室牵头人召开季度会议,更高层级的贸易框架小组会议则每6个月举行一次。

在关税方面,美国取消了原定于去年10月和12月加征的关税、承诺将已于去年9月份加征的关税减半(即加征税率从15%降至7.5%);中国也暂缓了原定于去年12月加征的关税,并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继续暂停加征关税。

对此,瑞银宏观发布研报显示,美国取消和降低部分产品加征关税,这意味着中国出口暂时不会受到加征关税的进一步冲击、且部分之前加征关税的影响也会有所消退,这应有助于稳定整体出口。更重要的是,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此前加速恶化的中美关系得以暂时缓和,这也为双方根据不断变化的双边关系来重新制定外交战略和政策框架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因此,第一阶段协议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不确定性、降低2020年摩擦进一步升级和恶化的风险,并有助于缓和或者削弱双方“脱钩”的趋势,这两点都应可以提振国内市场信心和全球贸易及经济活动。

“第一阶段的协议总体上照顾了中美双方彼此的重大关切,比如说中方有要求降低关税的诉求,要公平对待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等等;美国则要求中国购买他们的农产品,还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诉求。”在张建平对本报记者表示。此外,文本还体现了相互尊重以及对今后可能会有的第二阶段磋商的考虑,所以建立了评估机制、执行机制,“这为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发展,乃至全球发展都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他说。

在张建平看来,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围绕着中美这两大经济核心,构成了非常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全球价值链体系和生产网络体系。这样的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把两个国家拴在了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特朗普政府政策比较极端和激进,但是最终中美双方的问题都得回到谈判桌上来理性解决。

哪些行业更为受益?

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后,将给中国两国的市场带来一些重大变化。

瑞银宏观研报显示,短期来看,美国取消原计划在去年12月加征的关税意味着消费电子产品的出口和相关行业得以避免关税冲击,但去年11-12月的提前出口可能会透支短期内这些产品的出口和生产活动;劳动力密集的消费品出口受到加征关税的冲击减少,也可能意味着劳动力和消费市场比预期的更为稳健;短期内增加自美农产品进口或有助于小幅抑制食品通胀,但长期来看可能会给国内农业市场带来复杂影响,并可能意味着中国会降低部分来自其他经济体的相关进口。

协议显示,一是双方应视情明确相关农产品的采购和进口增加额;二是双方预测,从2022日历年至2025日历年,中国自美采购和进口制成品、农产品、能源产品和服务将继续保持增长方向;三是双方承认,将基于市场价格和商业考虑开展采购活动。而且在特定年份,市场状况可能会影响采购的时点,尤其是农产品。

此外,协议还包括了金融服务章节共24条,涉及银行服务,信用评级服务,电子支付服务,金融资产管理服务,保险服务,以及证券、基金管理及期货服务六个方面。并且,双方共同承诺包括:允许对方信用评级机构在现有合资企业获得多数股权,对彼此证券、基金管理和期货领域不设置歧视性限制措施,在银行服务及不良资产处置方面深化合作等。

央行在《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金融服务章节的情况说明》中指出,总体看,协议内容与我金融业扩大开放方向一致,既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引进来”,也覆盖中资机构“走出去”,有助于深化双方金融机构在两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合作。

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唐建伟看来,协议中许多开放内容,中国在过去几年已经启动,并且中国已经推出的开放措施范围更广、层次更深、领域更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协议金融服务部分基本上是中国对过去几年开放成果的重申和细化。同时,协议内容是对等的,中国加大对美国开放的同时,美国也要相应加大对中资机构的准入,并要落实具体承诺。协议的宗旨是中美双方确保己方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能够公平、有效、非歧视地参与对方市场,给予对方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公平、有效、非歧视的市场准入待遇。

博弈还将持续

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签署,让中美两国乃至世界都舒了一口气,但因为有第二、第三阶段贸易谈判,所以中美贸易战还没有完全终结。

特朗普1月9日在白宫曾向记者表示,美方很快会与中国展开第二轮贸易谈判,但可能会等到11月美国大选结束后才完成谈判。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谈判要先易后难,第一阶段协议解决的都是相对没有争议的问题,而接下来,一些难解决的问题,包括中国的产业政策、国企问题、补贴问题等等,都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第二、第三阶段谈到。

恒大研究院任泽平发文称,中美贸易摩擦只是再次阶段性缓和,但并非结束,即使签订部分协议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未来仍存变数。事实上,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总体态势是打打停停、形势总体升级、领域逐步扩大。因此,切不可盲目乐观,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

而瑞银宏观研报则预测称,“鉴于第一阶段协议涉及面已较为广泛、且美国今年将进行总统选举,我们认为双方在年内达成第二阶段协议的可能性很低。”此外,根据第一阶段协议,如果一方认为另一方行为不符合本协议,且争端未能得到解决,那么一方可以中止履行协议中的某一义务,或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可能包括再次上调关税)。因此,预计美国会继续保持对360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的关税不变(即对2500亿美元产品加征25%的关税、对1100亿美元出口加征7.5%的关税),既不会再加征新的关税、也不会暂缓或取消已加征的关税。

责任编辑:公培佳 主编:秦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