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惊现“庞氏骗局”鬼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季小舟 北京报道
金融危机之后,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信贷理财产品占据银行理财市场的主流。谁能想到,这种以较低风险、较为稳健收益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能与麦道夫的“庞氏骗局”有联系。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中心出具的一份银行理财产品评价分析月报中特别指出:“国内理财领域中循环贷款类理财产品的操作思路莫名地显现出‘庞氏骗局’的鬼影,我们注意到,某银行7月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本息支付就被宣称来源于贷款主体偿还的本金、新发理财计划的募集资金和信托贷款转让资金三个方面。”
捅破了窗户纸
“其实很多银行的信贷理财产品都是这么操作的。”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
“我们也知道有些银行的信贷理财产品是这样的操作思路,但是挑明了说和暗地里这么做是两回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中心技术主管王增武博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既然某款银行理财产品在说明书里面明说了,我们就应该提醒投资者,必须注意到这方面的风险,金融机构及其监管部门也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监控。”
2009年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高达7.27万亿元,到了第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出现动态微调,银行新增贷款的额度大幅度下降,这导致了商业银行一度陷入了资金紧缩,这也是9月份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一度出现井喷的原因。
信贷产品的新风险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中心认为,仅从形式上看,用短期理财产品对冲中长期贷款不失为解决理财产品期限与中长期贷款期限错配的一种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做法实为不妥。
因为在这类理财产品中,潜在的风险包括贷款主体的信用风险、新理财计划不能成立的风险或剩余期限的信托贷款无法转让的风险。这种以后续募集的理财计划的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做法,容易使产品陷入连环式陷阱,即类似庞式骗局的陷阱。一旦这款产品到期后,后续新的理财计划不能如期成立,剩余期限的信托贷款也无法转让出去,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有可能受到损失。
假设银行募集的下一期理财计划能如期成立,上一期理财计划的投资人已经顺利拿到了属于他们的本金和收益,银行是否会告知新一期理财计划的投资人,他们所投资的钱实际上有一部分用于支付了银行的前一期的账,原本用于投资或保值的总资产将低于预期?如果投资者了解了其中的情况,还有多少人愿意投资新一期的理财计划呢?
信贷理财产品热度不减
一年以来,信贷资产类的理财产品,都几乎占据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央行加息预期的背景下,部分短期信贷产品更是大受追捧,T+0、周末理财、七天理财,15天、30天等超短期理财产品成为市场最大卖点。而一旦央行加息,信贷产品的收益率也将随着上升。
金融研究分析机构银率网出具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月度分析报告》中的数据表明,10月份投资于信贷资产类产品发行量为256款,和去年同期的185款相比有明显增长。银率网分析师认为,人民币加息预期不大,投资于信贷资产类的产品在未来两月内或将保持近期每月250款左右的平均水平发展。
普益财富所出具的银行理财市场周评中有数据表明,11月的第二周,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数比前一周增加27款,为85款,且市场占比有所上升,为48.30%。
面对数量众多的理财产品,对其中的风险投资者不能忽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