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发行规模连续两年下跌后回稳 门槛高仍难掩增长乏力
见习记者 徐晓梅 记者 冉学东 北京报道
继花呗、京东数科之后,又一单消费金融类ABS发行。7月下旬,360金融发行规模10亿元的互联网消费金融ABS产品,名称为“天风证券-360金融2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该产品的基础资产为向通过360借条申请并风控审核通过的借款人所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其中优先A级占比83%,获AAA评级。认购方包括多家股份制银行、保险资管、基金等金融机构。
行业人士称,消费金融ABS大有回暖趋势。同时称,虽然整个市场有升温迹象,但由于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加之监管机构仍然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进行严格监管,不合规的消费金融公司获取资金难度增大,不少非场景类ABS退出市场。
不过,这也正给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带来了机会。某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资产证券化市场将大有可为。未来,消金公司发行ABS将是大势所趋,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到发行ABS的行业之列,ABS将成为助推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动力之一,ABS产品的常态化发布将成为消金行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消费金融ABS发行规模回稳
近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2019 年上半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消费金融ABS共发行34单产品,发行规模为959.78亿元,较去年同期发行数量增加1单,规模同期上涨14.94%。
按照场内ABS划分,消费金融ABS分为银行间消费金融ABS和交易所消费金融ABS。2019年上半年数据显示,银行间市场ABS产品11单,规模491.68亿元;交易所市场23单,规模467.96亿元。
《报告》指出,2019年上半年,消费金融ABS发行规模回稳,主要系发行利率较低及消费贷款需求持续增长。
近年来,随着居民杠杆率不断上升,居民消费观念也向超前消费转变,预期消费金融ABS发行量还将持续攀升。
事实上,在过去两年,消费金融ABS产品发行规模增速明显放缓。
2017年12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无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无用户群体限定、无抵押”的小额现金贷业务进行清理整顿工作,实行一刀切政策。
加之《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的下发,要求网络小贷放贷杠杆率要表内、表外合并计算,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这些监管的一系列举措对消费金融ABS市场带来了冲击。
受此影响,《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以小额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消费金融ABS单数和规模分别较2016年下降29.46%和37.15%;2018年,消费金融ABS产品共发行110单,规模3034.39亿元,单数和规模分别较2017年下降32.93%和35.62%。
巨头逐鹿 ABS融资成本提升
现金贷的清理整顿,利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起机构将出现分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因为是正规军,具有牌照和先发优势。因为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同业拆借、金融债券等融资需要一定的监管准入条件,如消费金融公司需连续盈利两年才可获得准入同业拆借市场的资格;最近三年连续盈利才可能发行金融债券等。非持牌机构发行ABS审核较严,从这个角度,持牌机构具有一定优势。”上述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天风证券副总裁王琳晶也坦言,消费金融类ABS一直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通常只有经营规范、资产表现良好的产品才能在ABS市场中展现。
“门槛高”的背景下,仍有不少消费金融公司发行ABS产品。“对于资金来源单一的消费金融公司来说,通过资产证券化金融融资,拓宽了融资渠道,扩大了资产规模,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资金使用效率和流动率、资本周转率。”负责人说。
目前,很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实现盈利,并相继获得了发行ABS产品的资格。2019年5月,马上消费金融获得开办ABS的业务资格,ABS参与主体开始变得更加活跃。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作为首批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持牌消费解金融公司,已累计成功发行三次ABS,规模近57亿元。2016年1月,中银消费金融于行业内首次发行ABS产品并获得超额认购。
除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外,消费金融ABS的发行机构还包括商业银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银行间消费金融ABS发行主体以商业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为主,由银监会监管;交易所消费金融ABS发行主体包括小贷公司和一些电商平台。
2019年上半年,发行消费金融ABS产品的主体多为互联网巨头,包括蚂蚁金服、京东数科、小米金融、度小满金融等。其中,“阿里”系2019年上半年共发行11只消费金融ABS,占同期市场全部发行量的37.93%,发行金额255.36亿元,占同期市场全部规模的30.69%。
上半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则鲜有发行ABS产品。上述负责人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消费金融竞争主体逐步增加,行业竞争激烈,2019年上半年,消费金融ABS所有产品1月至6月的平均优先级票面利率分别为3.12%、3.5%、3.56%、3.79%、3.86%、3.93%,呈现逐月上涨趋势,可见ABS发行融资成本有所抬升;二是现在市场融资成本不高,融资渠道有很多种,如吸收股东存款、同业拆借等。对于老牌消费金融公司来说,除发行ABS外,还有很多选择。
如此看来,成本高依然是发行ABS面临的一个难题。而且,近期通过吸收股东存款、同业拆借等方式获得融资的事件也寥寥无几,消费金融融资渠道仍不畅。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