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央行“小降准”的政策含义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5-07 12:42:14

摘要:5月7日,央行突然宣布,针对中小银行降准,释放资金2800亿元,体量约等于全面降准0.2个百分点。央行终于降准,这是否意味着此前猜测的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判断破产呢?

央行“小降准”的政策含义

冉学东

四月以来央行长时段暂停逆回购,银行间七天期回购利率有所抬头,形成了债市的持续下跌,于是大家都在讨论货币政策的方向是否转变,不过官方一贯的表态是没有放松也没有收紧,仍然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然而,对于市场投资操作而言,尽管央行货币政策的大方向是没有变化,至少决策者的计划没有变,但在具体操作中,在边际上总是有变化,那怕非常细微的变化,也直接决定了市场的成交和价格。对交易而言,边际上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

5月7日,开市前半小时,央行突然宣布,针对中小银行降准,释放资金2800亿元,体量约等于全面降准0.2个百分点。央行终于降准,这是否意味着此前猜测的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判断破产呢?

这是近几年来央行作为货币政策当局在货币领域内拯救中小企业作出的系列探索中的一种,目前定位为所谓“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前几年主要是定向降准,也就是对中小银行实行差别准备金率,所谓精准滴灌,然后又对中小银行的再贷款政策上实行优惠,这些政策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但是由于中国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庞大,从目前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而言,仅靠结构性货币政策来解决目前看来还具有相当大的距离。

但是决策层仍然在坚持未来以货币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可能也意味着决策层意识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应该由中小金融机构来承担,依靠大型银行看来还不是很现实。而建立中小银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框架,就把此前暂时性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稳固下来,长期化,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转向。

而从金融体系观察,对于中小企业实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事实上是增加中小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而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从目前实际看,相当于全民的负债,这就是把大型银行的货币创造空间切一块给中小银行,这是本质上是补贴中小银行,从而补贴中小企业。

目前中国银行体系的实情是,大型银行占据一定程度的国家政府信用,更由于历史形成的客户和网店分布,其吸收居民存款的能力远远高于中小银行,而大型银行又承载着产业政策等政策性功能,大型企业又是其传统客户,居民存款没有进入三农和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居民存款正是大型银行放贷的根基,货币创造的源泉,这是央行难以控制的,这导致银行的大多数货币创造能力给了国有企业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央行负责人在此次降准后表示,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大体有三个基准档,其中农信社等执行较低一档的存款准备金率,部分农商行执行与股份制银行相同的中间档存款准备金率,另一部分农商行则执行略低于中间档的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后,服务县域的农商行标准明确为:仅在本县级行政区域内经营,或在其他县级行政区域设有分支机构但资产规模小于100亿元,符合这一条件的农商行均可与农信社并档,执行相同的存款准备金率,从而简并了存款准备金率档次。

由此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将形成更加清晰、简明的“三档两优”基本框架,这个政策鼓励大型银行对于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资金支持。

由于中国目前的存准率水平跟全球平均水平相当,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很小。央行没有通过普遍性的释放存款准备金率来支持实体经济,而是采用定向降准的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表明目前决策层并不认为当前的利率和货币环境对于经济的增长是抑制的,大型银行的信贷货币增幅是相当可观的,而由于物价和房地产价格的制约,央行不可能继续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近几年每次房地产价格井喷,都与央行货币政策宽松低利率有关,这已经从今年年初以来房价的上涨上可以看出来。

所以说,从边际上看,相对于去年年末,现在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是边际上收紧的,这对于未来的市场具有很大的标志意义。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