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宜州区首创残疾人生产无障碍 精准帮扶残疾人闯出脱贫新“丝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河池报道
4月底的北方尚处春寒料峭之时,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宜州区已是烈日炎炎。
45岁的梁福添正蹲在自家的蚕房里,给蚕喂着新摘的桑叶。20平米左右的蚕房里平铺着两排十几米长的桑叶,这是幼年期蚕宝宝的“温床”。再过几天,小蚕进入成年期后,梁福添一键按钮便可将悬空的木格下降至接近地面,待蚕逐个爬进木格开始结茧,这意味着这一季的收获期又将到来。
借着这间不大的蚕房,梁福添一家于2016年实现了脱贫。此后,当地政府对他家的蚕房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养蚕收入稳步提高。
“2018年,仅养蚕一项就有6万多元的收入,除此之外,我还种甘蔗、养鱼,家庭年收入能达到7万元。”梁福添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蚕房的无障碍改造帮了很大的忙,否则,一个人根本养不了这么多蚕,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收入。
据记者了解,宜州区农村种桑养蚕户9.24万户,约占乡村人口89%,桑蚕饲养已成为宜州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成为助农增收的最主要渠道。
养蚕“神器”助力残疾人脱贫
梁福添家住河池市宜州区同德乡六桥村,夫妻两人都有残疾。梁福添因伤失去左手,妻子韦春妹是聋哑人。两人还要照顾两个小孩和一位老人,生活一度十分艰难。
2015年,梁福添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面对这样的情形,2016年,残疾人梁福添户得到宜州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小蚕共育项目扶持,并作为残疾人蚕房无障碍改造示范户重点帮扶,按《阳光助残扶贫基地管理办法》规定的扶助资金比例(按每户价值不低于1400元的物资资助)给予扶持。
2017年,为了减轻梁福添单手操作的不便,宜州区残联从“残疾人创业扶持项目”另外拿出5000元,资助梁福添改造蚕房40平米,同时对他家的蚕房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一是安装自动上簇机,通过控制器就可以轻松升降方格簇,蚕自己爬到方格簇中产茧;二是安装轨道喂蚕设备,通过该设备在室内移动喂蚕,从而减轻残疾人因肢体残疾造成的不便。
据记者了解,上蔟就是将熟蚕放到蔟具上,让其吐丝结茧。而在传统的操作中,熟蚕上簇大多采用手捉,不仅花工多,而且蚕体易受伤,同时,熟蚕上簇所需的劳动时间约占养蚕全部劳动时间的20%左右,一旦安排不当,往往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改进上簇方法,对提高蚕茧质量、工效、经济效益都十分重要。
尤其是针对肢体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安装了自动上簇机之后,只需一个按钮,簇具便自动降到一个高度,熟蚕则可自己爬上簇具结茧。
“以前,我一个人只能养很少的蚕,因为,蚕的上簇时间短、数量集中,一旦来不及上簇,蚕就会到处吐丝,就一批就全白忙活了,如今,通过控制器就可以轻松升降方格簇,蚕自己爬到方格簇中产茧,省时省力,效率也特别高。”梁福添称。
经过项目物资的帮扶和基地技术人员入户进行技术指导,梁福添通过养蚕脱贫摘帽首战大捷
无障碍改造闯出新“丝路”
宜州是“中国蚕桑之乡”,桑园种植面积、鲜茧产量连续13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养蚕业是宜州农业主导产业,也是有效快捷助力残疾人脱贫致富产业。如今,桑蚕产业已经成为河池市宜州区的“金字招牌”,靠着这块“招牌”,当地贫困户从种桑养蚕中“领工资”,加快了脱贫的步伐。
据记者了解,宜州桑蚕养殖项目目前已经成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得到政府大力扶持的项目,它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劳动强度不大,非常适宜于残疾人参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宜州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就是以种桑养蚕为切入点,紧紧抓住桑蚕养殖这一主导产业优势,以“公司+农户”方式,并首创残疾人生产无障碍改造精准帮扶模式在残疾人精准脱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具体做法是以“公司+农户”方式,针对残疾人身体残疾,手腿不灵便的问题,通过桑蚕生产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使用家庭养蚕科技省力化设施和改善蚕房环境先进设施,扶持残疾人种桑养蚕示范户运用科技省力化设施和实施蚕房改造,改善残疾人生产条件,让他们省工省力,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提高蚕茧产量,增加收入,并示范带动其他残疾人种桑养蚕户脱贫致富。
当地残联的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示范区免费对农户的蚕房进行改造,使得他们的养蚕更加规范化。比如,推广使用无障碍轨道喂蚕车、自动上蔟升降机、水帘空调改造蚕房,喂蚕时残疾人站在轨道车上,按下按钮,轨道就缓缓移动,坐着就能喂蚕,再也不用抱着筐子、走着“梅花步”了;蚕宝宝吃饱喝足后,准备上蔟吐丝时,按一下按钮,方格簇自动摆到蚕上方,蚕宝宝就乖乖地自己爬上去吐丝,不用一个个地捡了;给蚕宝宝安装空调,蚕房环境大大改善,蚕宝宝病没了产量也提升了。
据记者了解,通过残疾人生产无障碍改造帮助残疾人养蚕,改造后每户平均可以多养0.5张蚕,每批鲜茧产量就可增产65斤以上,按每年、残疾人家庭养10批蚕计算,全年便可增产650斤以上,按2018年平均茧价49.7元/公斤计算,每年比蚕房改造前至少可增收1.5万元。
此外,即使未进行蚕房生产无障碍改造的普通农户,在“宜州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的扶持下,仅养蚕一项,每年户均增收也在8500元以上。2012年以来,宜州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共帮扶残疾人400人,其中300多人已经脱贫致富。近年来,在“阳光助残扶贫基地”扶持和受助农户的示范带动下,宜州约有1700多名残疾人通过种桑养蚕脱贫。
而从广西整个范围来看,目前,广西全区已建设116个“阳光助残扶贫基地”,每个基地能够安置不少于50名残疾人就业或辐射带动不少于100名残疾人发展生产,每年能够为6500户贫困残疾人开展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