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听跟 | 精神超越残疾之痛 中残联主席张海迪点赞鲁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4-10 13:27:40

摘要:4月9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在“鲁迅文学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开学典礼上”表示,中国残联邀请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共同举办残疾人作家研修班,是希望通过学习和研读培养更多的残疾人作家,热爱写作,能够用文学来讴歌生活。

学听跟 | 精神超越残疾之痛  中残联主席张海迪点赞鲁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为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活跃残疾人文化生活,展现残疾人在新时代的新风貌,同时,提升残疾人作家文学理论素养和创作能力,中国残联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协商,共同举办了“鲁迅文学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

“文学对于残疾者或许就像黑夜里的北斗星,在人生的旷野里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人在黑暗中总是要找到一丝丝黑暗的星光。我也这样想过,文学创作对一些残疾者或许是一种精神游走,在写作中精神获得了自由,比如你是坐轮椅的可能在写作中就不用轮椅了,精神超越了残疾之痛,修复了残疾的痕迹。我是切身的感觉。在写作中自己完全忘了自己是残疾的,甚至一丝痕迹都没有了,文学想像让残疾者重新获得了解放。”4月9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在“鲁迅文学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开学典礼上”表示,中国残联邀请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共同举办残疾人作家研修班,是希望通过学习和研读培养更多的残疾人作家,热爱写作,能够用文学来讴歌生活。

据记者了解,鲁迅文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国家级文学院,其前身是1950年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成立的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1984年更名为鲁迅文学院。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鲁敏出席开学典礼,向学员们表示欢迎和祝贺,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精神超越了残疾之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投身于文学领域,用手中的笔讴歌真情、颂扬时代、昭示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涌现出了张海迪、史铁生、史光柱、叶廷芳、王占君、阮海彪、夏天敏、倪景翔等一大批优秀的残疾人作家、文学评论家。

同时,创作出了如《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病隙随笔》、《好大一对羊》、《龙凤旗》等众多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文学作品,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形成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参加本期培训班的学员,主要由全国各省残联优中选优推荐的。学员平均年龄43岁,其中省级以上作协会员占一半,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占三分之二。部分学员在文学创作方面都有着不俗的成绩,是一个拥有创作潜质与发展前景的群体。”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表示,为办好本届研修班,鲁院将秉承和发扬服务作家、服务文学的优良传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提高学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激发学员创作活力,提高文学素养。同时,将在充分吸纳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届研修班学员的具体特点,对教学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调整,以更好满足学员的学习研修的需求。

除此之外,鲁迅文学院还将邀请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授课,精心组织高质量的讲座、文学对话、分组研讨等,包括国情时政、大文化、人文学科等内容,既为学员打开广阔的视野,也为学员搭建了思想上的相互交流、经验上彼此分享的平台,使学员们的视野胸襟得到扩展、思想认识得到提升、创作积淀得以丰厚,各方面都获得新的提高。

据记者了解,举办残疾人作家班,这在鲁院历史上也是一项创举。

37名学员齐聚鲁院

朱丽秋,一名来自山东烟台的学员,在她生活不能自理、长卧床不起的岁月里,也曾经陷入过深深的绝望和恐惧,直到遇到文学。

“烟台盛产苹果,而我发现文学和葡萄酒、苹果很像,它们都具有迷人的芳香。原本,我读书写字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心灵和身体上的痛苦,但慢慢地我发现,文学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万千气象吸引了我,文学作品中丰富美丽的人性之美感动了我。尤其是纯真阳光的儿童文学滋润了我的心灵。我发自内心地爱上了文学,写作变成了我生命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朱丽秋表示,鲁迅文学院是无数作家心中的圣地,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来到鲁院学习、交流和研讨,如今,终于在北京圆梦了。

关于残疾,有一个很浪漫的说法,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的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她的芬芳。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她们在身体和体能上无法和正常人相比,但是在文学面前,所有的作品都是公平公正的。

在美妙的文字面前,所有的作者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这个起跑线就是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朱丽秋称,我坚信,世界上的芬芳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自然界的星空、大海,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默默情愫,也可以是我们所钟爱的文学和艺术。

来自于甘肃省庆阳市的学员吴东正则表示,“当文学创作成为了我们为之痴迷和表达的一种坚守,我们的不断写作,用灵魂创作一段又一段生命的流光溢彩,就是想要让苦难的、艰涩的、充满血与泪的生活都能幻化成一首情诗、一篇美文、一部融含思想的长编篇讲述,进而产生良善的、劝慰的愿望,让更多的生命更加鲜活起来。尤其是让怯懦者坚强起来,让迷茫者情形起来,让痛苦者快乐起来,让这个世界充满人性的光辉,充满光明的普照,充满正义的延续。我们写作者肩负的使命,就是利用作品时刻激励和提醒人们:不要害怕,桥梁断了,还有修路的人。”

而来自陕西省铜川市肢体残疾学员刘爱玲,这个曾经只能困在小小的斗室里与昆虫、与星光对话的姑娘,由于拿文字当成了情感的出口,最终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救赎,并且完成了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把天堂带回家》。

当她手捧着泛着墨香的书籍,当得知这部小说荣获了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奖的消息时,也坚定了她继续拓宽视野、继续学习深造的决心。

据记者了解,本届残疾人作家研修班一共有37名,其中,大部分都曾获得当地的各种文学奖项。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