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齐骥回应“二次房改”报道 住建部公开三极住房模式

作者:晏耀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0-23 21:41:18

摘要:齐骥回应“二次房改”报道 住建部公开三极住房模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晏耀斌 北京报道

   住房制度模式正在逐步明朗化。
    本报10月18日一篇题为《齐骥牵头调研十年得失 住建部酝酿“二次房改“》的报道引起社会多方关注,该报道主要阐述了住房制度改革依然要坚持市场化这个大方向,提出要解决“住有所居”,必须平衡房价过高和保障房滞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政府和市场两者关系。
    不过该报道同时也被部分媒体误读为否定1998年房改的成果,要对现行住房制度完全推倒重来。
    10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公开表示,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成果有目共睹,房地产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化方向不动摇。
    住房制度模式也在逐渐完善。就在同一天,齐骥亦表示:今后房地产市场应该继续完善,从政府保障和市场提供的两极提供模式,转变为政府保障、政府支持和市场提供的三极住房提供模式。


市场化方向
    问题掩盖不了成绩。“房改意义重大,改变了供给体系,形成了市场竞争格局,许多人实现了从无产到有产的突破。”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对此深有体会。
    1997年底,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宏观经济指标全面恶化。1998年年均GDP增长首次低于1991年的8%,维持在7%附近。中国的房地产业却在房改后出现分水岭:全国住宅当年开工面积在1996、1997年跌到1亿平方米多一点,但在1998年有一个急剧的跳升,达到1.6亿平方米,猛增将近6000万平方米,当年就超过了1994年经济高潮时1.3亿平方米的顶峰。
    此后,房地产市场以及由房地产市场带动的上下游产业也得到了发展的空间。以至于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国庆前夕总结十年房改时如此表示:“在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6.7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的20.7平方米,2008年达到28平方米以上。特别是1998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年均增加1.07平方米,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市场化方向上,民间和官方已达成共识。“从很大一部分人因为房价过高而买不起房子来看,住房制度是存在瑕疵的,但这些瑕疵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来解决。市场化是不可抵挡的,走过去的老路是不可能的。”一房地产开发企业总经理马越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齐骥的表述与住建部探索住房制度的思路一脉相承。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国庆60周年之际也同样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方向,构建多层次、有区别的住房供应体系。


住房模式升级
    但过高的房价也引来了对住房制度的反思。
    作为民间力推“二次房改”的代表之一,李稻葵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表示:房价水平已经超过职工正常的支付能力,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房地产业的制度规则下,包括政府、消费者和开发商在内,所有市场参与者都不是赢家。”
    面对高房价,相关部门开始尝试推行保障性住房。今年5月,住建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通知:从2009年起到2011年,争取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747万户现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其中,2008年第四季度已开工建设廉租住房38万套,三年内再新增廉租住房518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91万户。
    《通知》表明:要进一步健全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相结合的廉租住房制度,并以此为重点加快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相关的土地、财税和信贷支持政策。
    然而,房价的逆势高涨让住房制度的路径模式备受关注,尤其是对住建部一举一动的关注。“必须寻求地价和房价之间的平衡点,保障住房的建设供应和商品房之间的协调。”马越认为。
    10月20日,齐骥公开回应了市场的疑问:今后房地产市场应该继续完善,从政府保障和市场提供的两极提供模式,转变为政府保障、政府支持和市场提供的三极住房提供模式。尤其是“政府支持”的房屋提供模式,其包括了限价房、公共租赁房等系列帮助城市“夹心层”解决住房问题的产品。
 相比较致力于推进房地产市场所做的种种努力,这是住建部首次公开住房制度的设想。“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要确保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上的投资比例,要通过科学的测算来确定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之间的用地比例,要控制好保障性住房的成本,还有探索谁来建设等等。”马越表示。不过,“在事权和财权不相称的境况下,住建部能做出现在的成绩已经不易了。”一知情人士对此表示赞赏,“至少我们明白住建部在努力地做着一些事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