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郑新立同台PK 经济刺激路径起争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晏耀斌 北京报道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当前国民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继续巩固,外需不足依然严峻,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而就在前一天,一场关于“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的争论正在两位重量级人物之间展开。10月21日下午3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成立以来的第四期“经济每月谈”在中华世纪坛举行。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了积极发展的成绩,这是公认的。但对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投资拉动或者出口拉动的观点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商务部原党组成员、部长助理黄海开门见山地指出,“国内需求始终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黄海指出,从这个统计来看,应当说在大部分时间中消费的贡献率要远远高于投资,更高于出口。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到2000年,都是以消费为拉动最高,对拉动GDP起到了主要作用。
不过,有很多学者根据消费率下降得出消费出了问题。黄海认为:“最终消费率只是最终消费占GDP的一个比重,最终消费率下降不等于消费增长的幅度下降,更不等于居民的消费水平下降。”
数据显示,1978年到1992年期间我国最终消费率是比较高的,在60%以上。其中1981年最高,达到了61.7%。1993年到2005年开始往下降,其中1999、2000、2001年这三年仍然高于60%,其余尽管都在60%以下,但也相当高。2004-2007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是54.3%、51.8%、49.9%和48.8%,是下跌的;但同期最终消费支出年同比的增长率是12.4%、12.4%、13.1%和16.1%,是上涨的。“因而要对消费做全面的评价。”黄海表示。
反观投资和出口,从1979年到2008年,出口贡献率最高的只有三年,就是1989、1990、1997年。投资贡献率最高的有8年,应该说比出口多一些。而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最高的年份有19年。30年中19年是靠消费来作为主要的拉动力量。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出口在1978、1979、1983、1984、1985年都是负增长,今年肯定也是负拉动。1981年投资出现过负拉动0.2个百分点。“只有消费从来没有出现过负拉动,始终是正拉动的积极作用。”黄海分析说。
然而,黄海的数据说明并没有和郑新立的发言形成唱和。郑新立,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现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他表示:“居民消费率过低,是当前国民经济中很不协调的重大比例关系。”
他指出,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4%,已经降至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最低水平,与历史最高水平的1985年的52%相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过低,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据统计,2003年-2007年,我国的投资率年均达到42.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时期。2001年-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40.6%、48.4%和11.1%。郑新立据此认为:“消费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对此,黄海通过最新数据给予了回应。今年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为改革开放30年第二高的增长率(1985年实际增长17.2%)。“这是非常漂亮的数据,预计今年实际增长超过1985年已无悬念。”黄海表示。
意见尽管不同,扩大内需却已成两人共识。“既然消费是主要拉动力量,为什么中央还选择把扩大消费作为一个主要的手段?因为GDP三大动力中的外需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黄海告诉记者。
扩大内需的建议也得到了中央高层的重视。黄海向记者展示了温家宝总理批复给他的关于扩大消费的建议。他表示,扩大居民消费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逐步调整积累与分配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郑新立则向记者公开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近期回复他的《关于“双提高”的提案》。郑新立建议,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居民消费率。因此他建议制定一个“双提高”的专项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55%;把居民消费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50%。分别接近改革以来最高水平1985年的56%和52%,这意味着每年将有5万亿元以上的商品由投资和出口转为居民消费。
他们的建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应。不过,让黄海担忧的是:扩大消费不可能独自承担经济复苏的重任,因为国内消费无法弥补外贸下降的差额。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