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超募比例最高 盈利或遭挑战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0-23 21:09:53
本报实习记者 张婧 深圳报道
作为创业板唯一一家也是国内首家“医疗机构型”上市公司,爱尔眼科(300015.SZ)吸引了很多眼球,赞誉和质疑两方面的声音四起。申购以来,爱尔眼科共募集资金9.38亿元,是原定计划3.4亿元的2.76倍,也成为创业板超募资金比例最多的公司。
二、三线城市谋发展
爱尔眼科的前身是2003年初成立的长沙爱尔眼科医疗有限公司,2007年底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爱尔眼科发行前的总股本为10000万股,拟发行后总股本13350万股,拟发行数量335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09%,发行价格28元,对应的市盈率为60.87倍。
据统计,2006年我国眼科诊疗总收入约为150亿元,医学验光配镜收入约为50亿元,而据专家估计,在供给充足的情况下,眼科医疗市场成倍扩大不成问题。而与此相对的是,这一市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对专业眼科医院需求极大。因此,以连锁经营的方式,“爱尔眼科”品牌迅速在全国铺展开来。截至2008年,爱尔眼科在全国拥有22家眼科医院,1家眼科研究所和1家眼库。为爱尔眼科带来收益和效益的正是这些二、三级医院。根据爱尔眼科招股说明书中出示的财务数据,除了上海爱尔眼科开业3年内持续亏损以外,剩下的爱尔眼科均能在首年或者第二年实现盈利,稳定后毛利率基本都在50%以上。
由于在一线大城市医疗水平较为发达,病患的选择就非常多,而在人口众多的二、三线城市则存续着爱尔眼科众多的潜在需求。而此次爱尔眼科招股募集的资金也主要用于二、三级医院的扩建和发展。
盈利能力或遭挑战
不可否认,爱尔眼科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品牌效应,与其连锁经营的模式是分不开的。业内人士指出,爱尔眼科的合作方式为与当地的医疗机构合作,由爱尔出具设备、管理和品牌,当地医疗机构出场地,合作收益多为三七分成。
但近日有媒体报道,2007年初爱尔眼科曾因租借地方医院眼科场所开设“院中院”的违法行为被卫生部查处通报,并关闭了其营业场所、没收违法所得。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在路演中多次表示,爱尔眼科此次超额募集的资金将用于二、三级医院的深度投资和网点拓展。他同时表示:“关于兼并收购,条件允许的话,我们会采取这些超常规的方式扩展网点。”
从爱尔眼科披露的信息来看,其分摊到每家医院的医疗事故赔偿金额仅为每年9000多元。但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准分子市场爆炸式的发展,其竞争日趋激烈,在一轮轮的价格战中,有些医院为了降低成本会减少手术前检查的项目,或对药物和手术器械的多人次使用,这些都将大大增加手术风险。这样的恶性竞争最后伤害的将是病患的健康。
另外,爱尔眼科目前准分子手术的平均单价为5369元,白内障和青光眼手术分别为4208元和2372元,较市场的平均水准偏高。而爱尔眼科的覆盖范围主要为省会及一般城市,这些城市的地市级医院在开展这些手术时的价格往往比爱尔眼科更具竞争力,一旦市场竞争局面打开,爱尔眼科的盈利能力便会受到挑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