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观澜 羞辱“台湾之光”顺便酸一下上海人的味蕾,这家面包店让“台独”抓狂
王义伟
吴宝春面包店事件还在发酵。
岛内“台独”人士、对大陆怀有敌意的人士展现出了一副“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面目。这些人因为对吴宝春的恨,开始羞辱这个“台湾之光”,还顺带酸了一下上海人的味蕾。
笔者总结并简评如下:
首先,吴宝春在国际上获奖,不单是他个人的功劳,还与组织的提携和帮助密不可分。这个组织,就是有台湾烘焙界“哈佛大学”之称的“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正是在谷研所的支持与宣传下,包含吴宝春在内的几位台湾顶尖面包师傅才有机会前往法国参赛。“一个比赛的团队能组成,绝对不是拿起手机把这些人约一约就能搞定的事。”
强调组织的功劳,顺便把组织夸一下,这样的说辞,笔者听起来感觉好熟悉。呵呵。
其次,吴宝春参加的也不是什么正规的国际比赛。这个比赛,其实是法国私人酵母企业路易乐斯福公司主办,参赛者必须使用该公司的专利酵母与法国面粉T65。“这样的人,配得上‘台湾之光’的称号吗?”
拜托,“台湾之光”这个称号可是你们台湾人自己给吴宝春加冕的。当初大张旗鼓宣传的时候怎么不说这个比赛是一家企业主办的?再说了,企业主办的比赛,难道就没有权威、没有国际影响力了吗?
第三,吴宝春这个人人品有问题,苛责员工,求职者上门求职,只给22K的月薪(新台币22000元)。
这样的指责更是匪夷所思。招聘、应聘本来就是纯市场化的行为。吴宝春给出的月薪,是当时台湾面包制作领域的普通水平,既不高也不低。求职者不接受,大可转身就走,“自有留爷处”。怎么可以用这样的事情指责老板的人品。
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为了预言吴宝春投资失败,台湾岛内竟然有人拿上海人的味蕾说事。
署名颜择雅的作者发文,认为吴宝春到上海投资,是一个愚蠢的商业决定。吴少了“两点”,离开台湾马上没用。第一点,吴宝春“台湾之光”光环的背后,是他苦学奋斗故事。但是在大陆,童年比他苦、发迹前比他更努力的成功人士太多了。这样的故事,不会打动大陆人。第二点,上海人是全世界最善变、最没品牌忠诚度的消费者。因为上海人富归富,其发迹时间却还没长久到足以养出自身品味。上海人总在追新。上海是一个餐饮品牌淘汰无比快速的市场。他们对自家品牌都万分无情了,何况对台湾品牌? 而且,还是一个如今在台湾势必会快速式微的品牌。
如此踩踏吴宝春并调笑上海人,岛内这些人士的作为,实在是出乎笔者的预料。
因为到大陆投资的台商太多了,认可九二共识、大大方方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台胞也太多了,很多台商的投资额比这家面包店,大了不止百倍千倍,很多台胞的名气远超吴宝春。为什么,这么一家小小的面包店,还是合资的,吴宝春不过占了两成的股份,大股份并不是大陆企业,而是新加坡企业,竟然在台湾岛内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这样的反应,是不是太过了?
再仔细一琢磨,笔者大概了解了其中的缘由。首先,是台湾媒体和台湾人自己把吴宝春和他的面包贴上了“台湾之光”的标签,捧得高高在上;其次,吴宝春不过是说了几句不太在乎大陆市场的话,“台独”人士就想当然地把他当做了同志。所以,当吴宝春宣布到大陆投资开店,当吴宝春宣布自己是中国人,这些“台独”人士感觉自己被骗了、受到了侮辱,开始抓狂。
至于蔡英文和民进党当局大小人物针对此事件的言论,笔者就不再重复了。这些言辞,不值一提、也不值一驳。
台湾著名评论人、世新大学副校长游梓翔发文认为,“台湾之光”也可以是“中国之光”,“‘台湾之光’与‘中国之光’,从来就不需要是对立的概念。两岸一同享用好吃的吴宝春面包,何乐不为呢?”
笔者认可游副校长的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候任高雄市长韩国瑜。昨天(11日)下午,他和吴宝春一同出现在记者面前。他只是替吴宝春缓颊,让大家不要为难一个面包师,并再一次重申他的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的“老调”。
到了晚上,韩国瑜又给自己表功,认为自己在选前承认九二共识,已经算是很勇敢了。
这让笔者有一点点失望,当然,笔者对韩国瑜还是有一点期待。
因为他的九二共识的盖子还没有揭开,这个盖子后面到底藏了什么内容,让人好奇。
笔者将专门撰文讨论此事。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王义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