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台海正文

台海观澜 | 任期437天,江启臣成败系于“九二共识”

作者:王义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3-10 14:15:26

摘要:江启臣主席,历史性的选择摆在了你的面前。你是做一个撼山者,与历史潮流对抗呢,还是做一个登山者,登上历史的高峰,为两岸关系展现一个和平、光明的前景?

王义伟

3月7日,国民党举行主席补选,48岁的江启臣当选,任期至2021年5月20日。以3月9日正式就任开始计算,任期为437天。

与往届主席选举不同的是,这一次,江启臣没有收到来自中共中央的贺电。在他当选之后,新华社发出一则简短的新闻稿。

在新闻稿中,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表示,“我们注意到中国国民党主席补选结果。”

在重申了“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的共同政治基础后,朱凤莲“希望中国国民党在江启臣主席带领下,珍惜和维护两党既有政治基础,发挥两岸沟通桥梁纽带作用,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同胞利益福祉而努力。”

国台办的表态,笔者评价为四个字:冷静、克制。

新华社则毫不客气。

3月8日,新华社发表时评《写给重新出发的中国国民党》。时评指出,“国民党若把败选归咎于坚持‘九二共识’,将是完全脱离事实的误判,也是对台湾民意的误读。”“一个有抱负的政党应有自身的价值坚守,以为丢掉‘九二共识’就能与民进党‘抢票’,根本就是自欺欺人的政治幻觉。”

与国台办相比,新华社的时评等于是敲打国民党,不点名地敲打江启臣。

为什么?

因为江启臣在此次主席选举前,有两个重要的表态:一个是他认为“九二共识”“有点旧了”,一个是他认为国民党不够亲美,待他上任后要加强。

这样的表态,至少让大陆的网友大为光火,网络上增添了很多对国民党失望、希望干脆武统的声量。

江启臣显然知道两岸关系是极为敏感的话题,所以当选之后一直以模糊的语言回避,只字不提“九二共识”,并表态国民党的内部改造是头等大事,其他的稍后再说。

在笔者看来,江启臣的“拖”字诀并非明智的选择。虽然他的任期只有短短的437天,但是,他无法回避两岸问题,无法回避“九二共识”。换句话说,作为国民党主席,江启臣的成败系于“九二共识”。

有一个假象需要先厘清,那就是国民党的财务问题。

据称,国民党财务状况十分紧张,现在每月需要资金3000万新台币,江启臣上任后的头等大事就是筹钱、筹钱、筹钱。

国民党的财务问题,算是该党的“隐私”,外人难以真切了解。但笔者一直觉得,国民党的财务问题,应该没有那么紧张。

首先,台湾大选刚刚结束,国民党将收到一笔数额不菲的政党补助金,应该有数亿新台币;其次,国民党的经费是分级负责、分级筹措,党中央只负担中央党部和地方党部高级干部的费用。地方党部的中下层党务干部的费用,都是各自筹措解决,并且各地方党部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式,筹钱多的维持日常运转,筹钱少的平时解散,遇有大选再以临时工的方式征召党员;再次,国民党经过党员重新登记后,党员人数减少的同时,凝聚力相对增加,党费收缴也有所起色,这也相对减轻了财务压力。

所以,财务不应该是国民党的难题,国民党的内部真正的难题是组织再造、重新融入台湾主流社会、争取年轻人的认同。

这个问题就牵扯到了国民党的核心理念。核心理念不确立,核心理念没有吸引力,要想吸引年轻人,要想争取主流社会的认同,是不可能的。

而在确立新的核心理念方面,两岸政策如何定位,就是无法回避的。

江启臣在党主席选举之前抛出的“九二共识”过时论,应该是一种试探。现在看,仅仅是一种试探,就已经在两岸间引发轩然大波。

大陆方面,网友的反应一边倒,对国民党失望之极。上述引用的新华社时评则提醒国民党,“国民党要检讨的当然不是‘九二共识’,而是要思考如何更有力地反制民进党操弄‘反中’‘仇中’、破坏两岸关系,如何以民族大义为己任,更好地维护同胞利益福祉。”

台湾岛内,有舆论认为国民党已经从蓝色变成绿色。笔者的一位台湾朋友甚至将台湾的政党分为了7种颜色:大绿(民进党)、中绿(时代力量)、小绿(基进党)、微绿(国民党)、忽蓝忽绿的白(民众党)、深蓝(新党)、红(统促党)。

江启臣对“九二共识”的试探,也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那就是,他把“九二共识”争议这把火点燃了。点燃了,就脱不了身了。

事实证明,无论是在岛内还是在大陆,“九二共识”都是一个燃点极低的“易燃品”。这把火点燃了,就灭不了了,非得有个了断不可。结果无非两个,要么引火烧身,要么浴火重生。

对于“九二共识”,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1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表述:撼山易,撼“九二共识”难!

江启臣主席,历史性的选择摆在了你的面前。你是做一个撼山者,与历史潮流对抗呢,还是做一个登山者,登上历史的高峰,为两岸关系展现一个和平、光明的前景?

437天的任期,你的成败系于“九二共识”。

附:九二共识

1992年10月底,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第二次工作性商谈。商谈讨论的重点之一是,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

当时海峡两岸尽管在政治上存在重大分歧,但是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当局的“国家统一纲领”明确宣示“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1992年8月1日,台湾“国统会”就海基会与海协会商谈并签署协议时有关一个中国涵义问题通过结论,其中表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构成双方开展商谈的共同基础。

在1992年的香港会谈中,大陆海协会提出在商谈中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协商,并提出了五个文字表述方案。台湾海基会先后提出了八个表述方案,其中第八个方案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同时海基会建议“各自以口头方式表明立场”。

当年11月3日,台湾海基会发表新闻稿并致函大陆海协会表示,对一个中国原则“应有所表述”,“我方将根据‘国家统一纲领’和国家统一委员会本年八月一日对于‘一个中国’涵义所作决议,加以表达”。

11月16日,大陆海协会致函台湾海基会,告知海协会的口头表述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同时将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会谈中正式提出的第八个表述方案附在这份函中,作为双方彼此接受的共识内容。

12月3日,台湾海基会回函,对此未表示异议。

2000年4月28日,任时台湾“陆委会主委”苏起首次将两岸1992年香港商谈达成的共识命名为“九二共识”,并将其内涵进一步概括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九二共识”这个概念由此诞生。

尽管海峡两岸对“九二共识”内涵各有不同的解读,但对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中国”原则,双方均是认同的。因此,“九二共识”成为国共两党交往、交流的重要的政治基础。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王义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