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课题组联合《华夏时报》共同发布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 北京郑州等12城在列国家综合中心方阵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郑州报道
最近两年来,各个准一线和二线城市竞相追逐的“香饽饽”,除了人才,还有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战略定位。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规划机构编制的新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国家中心城市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无疑,在新的体系中占据高层,就能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不落人后,这对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因而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一场竞逐国家中心城市的暗战爆发,甚至某天有3座省会城市的书记、市长同时喊话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情况发生。
此前,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指标等一直是舆论关注和猜测的重点。在大部分相关解读中,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中心性”都被解读为地理范围上的区域中心。然而最近,有研究得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
11月3日,在由郑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2018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秋季论坛”上,中国社科院郑州市政府郑州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以下简称国家中心课题组)联合《华夏时报》共同发布了“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创造性地提出用功能替代的唯一性来界定“中心性”,即国家中心城市不仅体现在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更需要这座城市有能力承载起“引擎”性质的国家中心职能。
根据报告测算,国家综合中心为北京;国家重要中心为上海和广州;潜在国家重要中心为深圳、武汉、天津、成都、重庆、西安、南京、杭州和郑州。
强调全国性,而非区域性
公开报道显示,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2005年。当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建设部(现住建部)委托,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10年)》的过程中,首次使用了这个概念。国家中心城市的正式设立始于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尽管沿用已久,但这一概念的基本理论研究和标准指导仍然欠奉,导致在现实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存在许多误区,城市间的盲目定位和恶性竞争也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国家中心课题组试图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明确“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内涵,构建一套可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作出学术判断。
报告认为,区域中心城市并不能等同于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在一个国家内,在一些重大功能上能够起到决策、控制、管理、服务全国的城市,包括综合功能国家中心和重要功能的国家中心。理论上,在综合或专业功能上,一个城市如果拥有全国其他城市不可的作用(即功能替代弹性为零或者较小),那么这个城市就是全国综合或者专业功能的中心。实证中,使用支撑全国性功能发挥作用的全国性而非区域性的高端资源、要素、企业、人才等的聚集程度和以及这些方面的联系的全国而非区域的广泛程度来衡量。
在具体研究中,报告选取了政治、金融、科技、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信息、贸易(物流)、国际交往十大城市功能,用以测度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并通过对中国内地25个样本城市以上功能的集聚力和联系力进行指标化测算,得出研究结果。
指标的选取也和以往的城市竞争力指标有所不同。考察国家中心城市集聚度强调对全国高端要素的聚集,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区域要素或一般要素的聚集;而国家中心城市的联系度强调在全国范围的城市网络中的联系和辐射作用,非省内或区域之间的联系。
例如,国家科技中心城市集聚力主要测度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全国性高级人才(如千人计划等)的聚集情况;国家教育中心城市集聚力主要测度全国高端教育资源,尤其是“211”与“985”高校的发展情况,这些高校的学生从全国而来,毕业后也将服务全国;国家交通中心城市联系力主要测度城市的海陆空交通基础设施的等级,是否能成为全国性交通枢纽中心;国家医疗中心城市联系力主要测度优秀医疗单位接纳全国进修医生及对外联系情况等等。
具体数据收集是利用网络爬虫方法,采集到反映这些要素和经济主题的大数据。如测度国家金融中心聚集度的一个二级指标为前5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就是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的数据得到的。
12城市在列,北京为唯一国家综合中心
通过样本城市进行聚类分析,报告将国家综合中心城市分为四个层级,根据测度结果,按十大城市功能分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潜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非国家中心城市四个层级。其中,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唯一性,具体城市功能上其替代弹性为0;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补充和支撑,具体城市功能上其替代弹性较小;潜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具备发展成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能力和潜力,而非国家中心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集聚和联系全国的定位差距较远。
研究结果显示,北京是唯一的国家综合中心,城市集聚力和联系力的合成指数位于全国城市榜首;上海和广州是国家重要中心,深圳、武汉、郑州等9个城市属于潜在的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北京是国家政治、金融、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信息和对外交往中心,国家重要交通和贸易(物流)中心;上海是国家金融和贸易(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科技、交通、文化、信息、对外交往中心、教育和医疗中心。广州是国家交通中心,国家重要金融、文化、对外交往、医疗、教育中心。
报告还对郑州在各个分项功能指数上的方位进行了分析。郑州总体上是潜在的国家重要综合中心,是潜在国家重要金融、交通、贸易(物流)、信息、医疗中心,在铁路运输、公路交通与航空运输、期货交易、国际或全国性交易博览会的举办、电信业务、5G试点等领域具有优势,但其科技、文化、对外交往、教育和科技实力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国家中心课题组认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确定和建设必须在科学理论和现实发展的双管之下有序进行,使国家中心城市在不同功能上真正成为全国中心,集聚全国高端要素并以反哺的形式联系全国腹地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评价体系的层次分级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梯队补充,明确的城市定位可以避免出现争夺国家中心城市的混乱现象,避免无序竞争带来国家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同时,通过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指标评价体系来支持和引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国家对国家中心城市体系进行科学布局,也有助于地方更有效、科学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挥好城市功能,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甚至服务于全球的经济发展。
当天会议上还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的另外三个研究成果:“E贸易时代跨境电子贸易规则研究”系统梳理了E时代国际贸易和规则的演进情况,较为全面地研究全球及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探讨中国主导未来跨境电子贸易规则制定的方向;“郑州与拉丁美洲合作前景”提出郑州应注重国际性平台的培育,改善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条件,优化软环境,与美洲共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便利人员和商品流通,提升与美洲国家的多领域合作;“中原文化传播及其软实力研究”,指出郑州应对内需要加强对自身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和梳理,对外承担促进整个中原地区文化复兴,积极探索文化发展的本土路径,以现代传播手段复兴和弘扬中原文化的重任。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