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现代供应链或成为破局关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0-27 19:20:51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改革开放40年,成就了一条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道路。
10月26日,四川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工作启动培训会召开,明确将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各试点地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严格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这是近日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之后,地方紧跟的配套政策之一。
事实上,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将乡村振兴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事关现代化进程的全局,所有企业应当积极参与进来,最大限度释放生产力。”北京大学房地产发展研究基金中心副主任杜猛在中华博士会、至善文化、中商产业、中时文化联合发起的《独立经济学家访谈》上表示。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并明确提出了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等具体举措。
“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推动,若要发展城乡经济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应从启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地方政府债券融资,重点扶持农村企业,经营机构辅助地方,帮助鼓励引导资金投入这几个方面入手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专家、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正斌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事实上,资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要素。2018年一号文件要求,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应该看到,更好促进资本服务“三农”,是整合农业生产要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的必要之举。
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可以看出,加快供应链创新,建设现代供应链,已经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怎样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与城乡经济相结合,成为下一步重点。
“发展供应链金融,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提高资金效率、资金安全、资金回报才是引流资金的关键。解决从原材料到市场的所有问题,将整个链条打通,在制度与保障完善的前提下,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才能将供应链金融与之更好地结合。”杜猛表示。
在王浩院士资源化工作站首席专家杨岩看来,供应链金融核心是物流链、资金链、产业链相融合。如何将供应链金融创新应用,物流成本资金成本降低,资金效率最高是最关键的问题。而乡村经济供应链的发展即是点对点将整个供应链服务到户,才能发挥其最大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的本质是解决大型企业转型难,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痛点。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是专款专用,专有资金只能用于专项贷款,形成资金闭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经济振兴战略。
“供应链创新运用的核心就是降本增效,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依靠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实现企业内外部流程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在著名财经评论员刘艳表示。
人才不可或缺
事实上,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40年,没有农村的率先改革和发展,就难以推进城市改革和其它各个方面的改革。中国高层决策者在不同的具体时期,都有相应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战略性领导、重大支持的作用。到党的十九大,农村发展战略已经明确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中国发展到新时代的、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在杜猛看来,应该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不过,在这些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本是最关键的要素。要处理好乡村人才走出去、留下来、引进来的关系,让进城农民在城市安居乐业的同时,更好留住想为家乡作贡献的人才,以更多创新创业机会吸引城镇人才到乡村干事创业。只有打通城乡间人才双向流动的通道,才能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的通道,为乡村振兴、农业发展聚集更多高质量要素。
“降低户籍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能够最大限度释放生产力。”杜猛表示。
温州市经济学会原会长马津龙也表示,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让每个人特别是农民能够打破限制,更好地自由发展,对城乡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在刘艳看来,想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不仅面临着要改变人口结构的问题,提高人口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将乡村经济扶持起来。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