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瞄准万亿医药产业 私募欲与险资巨头“分庭抗礼”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0-25 19:23:42

摘要:与此前业界所称的“私募寒冬”不同,在德同资本合伙人看来,大型的私募资本一直都在市场上寻找产业投资机会,尽管双方打法不同,医药大健康产业成了私募与险资不谋而合的标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一面是以平安、泰康等代表的大型保险巨头纷纷加大布局国内市场规模达到万亿级的医养大健康产业;另一面是大型私募资本,也开始将资本投向该领域“掘金”。

“德同资本目前管理资金超过100亿人民币,主要投资人包括多个省市政府引导基金和金融机构,并和多家行业龙头上市公司或其母公司,如上海城投、博腾医药、爱司凯等相继成立了产业基金。目前德同资本完成了三期基金的首次募集,众多国内顶级机构投资人踊跃参与,主要投向目标是医疗健康等产业。”10月23日,德同资本合伙人许谦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

本报记者了解到,与此前业界所称的“私募寒冬”不同,在德同资本合伙人看来,大型的私募资本一直都在市场上寻找产业投资机会,尽管双方打法不同,医药大健康产业成了私募与险资不谋而合的标的。

行业融资创历年新高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与险资相比,私募资本在医疗产业投入的资金还要多。

私募行业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上半年,国内医疗健康行业共发生融资事件295起,同比增长7%,融资金额54.6亿美元(约350亿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1.35倍,创下国内医疗健康行业上半年融资金额最高纪录。而保险资金在医药产业自2015年以来的投入未超过1000亿元。

“未来3-5年四大趋势将支撑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这几个趋势是,创新驱动将成为新常态;本土化及进口替代仍然是政策主旋律,且执行力度加大;在医保控费与流通领域整合的环境下,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加,并购会成为退出主流方式,医疗服务领域将加速对社会资本开放。”许谦在受访时预判。

据其介绍,医疗健康、消费升级与TMT、高端制造与环保是德同资本重点关注的三大投资领域。在医疗健康领域,德同资本成绩斐然,成功上市的被投企业包括中国医药定制生产服务行业(CDMO)第一股博腾股份、中国最大的专利中成药企业步长制药、产品线丰富的中成药企业康惠制药、国内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海特生物等。

“德同资本部分被投企业包括已经研发生产出国内第一款原创一类肿瘤靶向新药的微芯生物、由两位院士创立的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新型医院树兰医院、脑科高端专科医院冬雷脑科、国内优秀的创新药研发企业阿诺医药、国内唯一一家可与外资企业抗衡的高端大型医疗影像设备企业联影医疗等。”许谦透露。

德同资本合伙人杨昆在同日受访时则表示,全球市场蓝海、政策导向红利、突破性创新是当前中国医疗健康行业面临的最主要发展机会。在此背景下,私募资本在医疗投资的总体策略就是关注全球市场蓝海下的中国机会、跟随政策导向,寻求国产红利、投资中国在突破性技术上的全球创新。

“未来几年,国内将出现一批全球意义的‘first-in-class’创新药或创新靶点,在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领域,源自中国的创新将居于世界第一集团;医疗器械领域的主旋律将是进口替代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创新产品;此外,立足于医疗创新产业链上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也将获得长足发展。” 杨昆称。

打法各不同

事实上,在业界人士眼中,同为“掘金”医药大产业,但是私募与险资走的路完全不同,保险资金以及庞大的资金都是通过自建医疗闭环,典型代表是中国平安和泰康保险;私募资本则是通过战略投资扶持新兴的医疗机构上市,从而获得超额的利润。

“在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私募资金进入中国医疗行业,投资者都在寻找各种方法以实现投资组合多样化,扩大和深化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并视医疗行业为度过经济动荡和获取巨大经济回报的最佳领域。”对此,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维克莱姆·卡帕分析指出。

而私募资本具体的“打法”,许谦也在受访时透露,不仅优选具有高度技术壁垒的“硬科技”产品与服务,还实现对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等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与资源整合,以更加专业的视角拓展投资版图。

“例如德同资本不仅投资了冬雷脑科,还向上游投资了脑血管疾病诊疗介入产品研发商沃比医疗;树兰医院以器官移植等为强项,在其上游,德同资本还投资了移植器官保护类医疗设备生产商莱普晟医疗,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完善早期与后期项目投资。”许谦表示。

对于整个医药产业的投机机会与景气度,中欧基金葛兰也表示,整个医药行业将迎来2-3年的景气期,其原因在于随着“两票制”、“营改增”的逐步推进,以及国家食药监局94号文对于商业流通领域整治的严格执行,目前医疗行业已经回到了一个基本合理的库存水平,预计后续行业增速将会持续回升。

“创新已经成为当前医药行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而我国创新药品种有望进入收获期。目前,国内药企的投入重心逐步从竞争仿制药的红海中转向对创新药的投入。从政策支持的角度看,国家食药监总局将大量创新药品种纳入优先审评的范畴,大幅压缩了审批时间。今年下半年或将会有创新药品种逐步落地,部分研发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相关重磅品种研发有望提前投入市场。”葛兰指出。

葛兰也进一步称,在过去行业粗放竞争的背景下,国内企业总体药品质量参差不齐;而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逐步落地,将对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优质的仿制药逐步实现了过期进口原研品种的替代,这是进口品种逐步回归其真实价值的必然趋势,也较大幅度地缓解了医保基金的压力,而这也为优质仿制药企业提供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的契机。

这些都为私募资金加快布局医药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撑。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