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一年加仓仅740亿 难怪A股跌成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羸弱的A股,似乎听不到机构进场的脚步声。
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也是10月份首个交易日,受外围市场影响,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以及创业板指数均暴跌超过3%;10月11日,A股三大指数更是紧随美股大跌超过5%,保险股又成为领跌的板块。以险资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并没有充当“白衣骑士”。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就在9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今年前8月保险业经营数据。记者根据这份数据发现,在经历了万能险大整顿之后,整个人身险市场出现了罕见的保费负增长,原保险保费收入1.96万亿元,同比下降5.37%;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5832.56亿元,同比下降9.35%。尽管健康险和意外险保费收入分别达到3796.43亿元和714.51亿元,同比增长均接近20%,但是由于这两项保险占比人身险比例依然不高,难抵寿险业务的颓势。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保险资金运用项下,截至今年8月末险资权益类投资19532.4亿元,占比12.43%;去年同期险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持仓18792.29亿元,占比12.99%。一年时间险资在A股市场仅加仓了740亿元,但是由于总资产规模的扩大,今年的这一数字在险资投资比例中还降低了0.5个百分点。
险资“活水”难现
在一年时间内,险资在A股的增量资金仅有740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难怪上证指数自今年以来接连跌破3500-2800点诸多整数关口,毕竟保险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资金之一。
事实上,与2016年同期相比,保险资金配置在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为17639.89亿元,占比13.85%,虽然绝对值增加了1100多亿,但是权益类投资比例今年与2016年相比,更是降低了1.5个百分点。
“可以说,当前保险资金入市比例持续降低与始于2016年末监管层对万能险的大整顿不无关系。2016年底,彼时的保监会对万能险业务整改不到位的华夏人寿、东吴人寿采取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3个月内禁止申报产品的监管措施,对包括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华夏人寿、东吴人寿等在内的9家已报送万能险整改报告的公司,派驻检查组进行现场核查。针对互联网保险领域万能险产品存在销售误导、结算利率恶性竞争等问题,当时的保监会还先后叫停了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6家公司的互联网保险业务。如今的后遗症反映到行业的数据上来,就是保险公司已经不可能在权益类配置上做较大幅度的加仓或者调仓。当然,如果万能险销售一直受到限制的话,那么这对于增量险资入市的影响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10月9日,国内一家大型券商保险业分析师张婷(化名)指出。
本报记者也发现,国内寿险市场保费从2016年前8月40.32%的增幅降到2017年的27.29%,今年更是转正为负,同比下降9.35%。从具体的保险公司保费数据来看,同样显出端倪,根据本报统计,今年前8月,中资寿险公司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1.82万亿元,同比下降5.75%,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0.14万亿元,微有变动。91家寿险公司中,共有31家寿险公司原保费同比下行,其中包括23家中资寿险公司、8家外资寿险公司。具体而言,和谐健康、华汇人寿、安邦人寿同比降幅均超九成,分别达到-99.5%、-93.36%、-91.21%,此外,东吴人寿、幸福人寿、珠江人寿、交银康联、安邦养老、吉祥人寿原保费同比降幅均过半。
从大型保险公司的数据来看,在2016年同期,中国人寿保户新增投资款达到1098亿元,到了去年同期则一下子降到只有604亿元,今年1-8月则只有431亿元;泰康人寿的保户新增投资款3年来也减少了接近200亿;太保寿险这3年的数据也呈现逐级下降的态势,尤其是今年比2016年减少了近20亿元。平安人寿3年来在这一栏下的保费数据则表现得比较平稳,但是也基本没有出现增长。
“万能险的主要用途是快速扩大保险投资规模,使投资端具有规模效应扩大盈利使预期年化收益最大化。也正是因为如此,在2015年出现的险资A股举牌潮,均是万能险起的催化作用,部分保险公司本身掌握着具有较高预期年化收益的项目,或者为控股银行、房地产或其他企业,通过承保端的快速扩充保费规模来实现筹集资金的目的。但是随着市场朝着不可控的方向演变,监管层的急刹车行为也导致了两年后的今天A股没有了举牌潮,也失去了新增险资的这块源头活水。” 中债资信保险行业研究员佘勇指出。
万能险销售悄然放开?
尽管行业数据不佳,而要靠意外险和健康险两个险种扛起弥补保费负增长的“大旗”,短期之内也不可能。种种迹象显示,对于此前一棍子将万能险“打死”的政策,监管层依然释放了某种放松的信号。
《华夏时报》记者从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中发现,今年前8月,人身险行业中万能险保费收入达到5440.53亿元,同比上涨达到30%。而以安邦人寿、和谐健康为例,其在原保险业务大幅缩水的同时,万能险保费同比上涨达到2746.75%、1026.95%。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郝演苏分析指出,监管层2016年底开始对万能险、投连险等中短存续期业务进行了控制,今年上半年市场略有反弹,说明部分客户有保险市场的财富管理需求,万能险等业务亦存在市场,不能一棍子打死。在目前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存在不足的情况下,主要目标还是提高保险覆盖率,在有基本保障的同时,将万能险等业务作为补充,拾遗补缺。
“国内的保险市场和10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了,客户的结构、产品的结构都应该是多元化的,一味地限制投资型产品销售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买保险对于投保人而言是市场行为,我需要保障,那我买意外险和健康险就可以了,我为什么要买那种期缴的终身寿险,利益只有在投保人死后归受益人享有的产品。分红型的万能险投连险应该有它的市场,相当部分的人都希望买一些储蓄性质的保险产品,享受保险公司的分红。”对此,10月10日,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在他看来,现在保险市场上的投保人群已经开始成熟,从年龄层来看,60后70后购买保障型商业保险已经非常昂贵,无论是终身寿险还是意外健康产品,投资分红型产品则不受年龄限制;80后是购买商业保险的主力军,但是他们不是可以被忽悠欺骗的老年人,他们知道购买什么样的商业保险最合适,在经济实力还达不到的条件下,先配置保障型的产品,在满足了基本的人身保障之后,投保万能型的分红产品也未尝不可。
责任编辑:孟俊莲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