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点正文

武汉成都西安创新活力何以赶超南京

作者:王培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8-09 12:58:33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阶段,对科教和人才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科教实力雄厚的大区中心城市优势愈发明显。

武汉成都西安创新活力何以赶超南京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阶段,对科教和人才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科教实力雄厚的大区中心城市优势愈发明显。

这其中,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大区中心城市比如武汉、成都和西安表现颇为亮眼,他们的创新活力甚至赶超了来自东部地区、同为高教大市的南京。

武汉西安成都活力亮眼

衡量一个城市的创新活力有很多指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个:经过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

企业是创新主体,创新型企业集群的发展壮大直接影响创新格局。在高新企业数量方面,去年西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839家,比上年增加333家。武汉去年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827家,比上年增长29.9%。“四上”高新技术企业(含高新产品登记备案企业)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9479.64亿元。成都去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2473 家,增长 17.9%,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9374.8 亿元。

相比之下,南京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50家,目前累计1850家。可见,武汉和成都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领先于南京,西安虽然GDP总量与南京有不小的差距,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南京已不相上下。

从增长的态势来看,南京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只有150家,而西安新增333家,武汉新增650家,成都增加了376家。新增数量都远远高于南京。

从研发投入来看,根据2016年的数据,武汉、西安和成都分别为370亿、325.6亿、258亿元,南京为320亿。这一方面武汉和西安都超过了南京,只有成都少于南京,这里面的部分原因在于,南京高等教育比成都更为雄厚。

总体来看,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城市,武汉的创新活力已明显超过了南京。西安和成都也在某种程度上赶超了南京。

表:部分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比较(研发投入为2016年数据)

武汉成都西安创新赶超南京785.png

高校多不等于创新强

那么,作为东部地区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和高教实力仅次于京沪的大区中心城市,南京的创新活力为何远不如武汉,也被西安成都赶超呢?

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尽管同为科教实力雄厚的大区中心城市,但南京在区域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却不如武汉、西安这些中西部的强省会。尤其是,与沿海省份大多拥有双中心乃至多中心的格局相比,中部省份大多是单中心的区域结构,即中西部的省会城市,基本都是所在的省份的单极核心城市,集聚了全省最好的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各种资源。

而武汉、西安等中西部的大区中心城市更是如此,相当于周围几个省的中心城市,例如,华中开头的大学都集中在武汉,西北开头的大学主要集中在西安。在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人口加速向大都市转移的过程中,身处城镇化率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武汉、西安、成都等城市的人口流入也不断加快。尤其是,在去年以来的抢人大战中,武汉西安成都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比之下,南京尽管也是大区中心城市之一,但在华东大区和长三角中,上海是绝对的龙头老大。杭州虽然不是大区中心城市,但这几年通过以电商为代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大有成为第五个一线城市的趋势。

即使在江苏省内,由于多中心的省域经济结构,南京的中心性也不突出。以GDP全省占比来衡量,武汉高达38%,西安高达34.5%,成都高达37.6%。相比之下,南京这一比例仅为13.6%,是省会城市中首位度最低的城市之一,仅高于济南。

从创新活力来说,在江苏省内,南京的创新活跃度也远不如苏州。数据显示,去年苏州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73家,累计达4469家,是南京的2.4倍。2016年苏州研发投入达416亿元,比南京多了近百亿。

此间的一大背景在于,在改革开放后,靠近上海的苏南地区凭借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多年来身为副省级省会城市的南京GDP常居于苏州和无锡之后。近几年南京发展速度加快,才在2014年超越无锡,成为江苏第二位,不过与江苏省领头羊苏州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

这样的区域经济格局之下,尽管南京的高教实力仅次于京沪,但南京毕业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上海、杭州、苏锡常等地。也就是说在武汉、西安和成都吸引周边地区的人才、资金等资源的同时,南京自身的资源则更多分散到苏南等地。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认为,一个城市的创新活力取决于当地的市场机制、社会文化、创新资源和政府政策扶持等几个方面。南京的高教实力仅次于京沪位列第三,大学同创新有关联,但大学仅仅是创新的源泉、种子,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创新。除了创新的种子,更需要关注创新的土壤、市场环境。比如深圳、浙江创新的土壤就要好很多。“有好的土壤,高校作为创新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就像农民种地一样,有好的土壤、好的种子,还要管理得当,该放水的时候放水,该施肥的时候施肥。“这都需要有经验,恰如其分的培养。”

重化工业下如何转型

从产业结构上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南京的四大支柱产业石化、电子、钢铁、汽车等发挥占据相当高的比例,尤其是石化产业,更是南京的第一大产业。南京市统计局的分析指出,2017年,工业偏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全市石化、钢铁传统支柱产业占比依然达到31.6%,近年来比重居高不下。五大高耗能行业依然保持较高比重,占比高达95.49%,生态环境压力依然较大。

南京市统计局分析,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高技术制造业增速不快,增速甚至低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服务业中批零、住餐、交通和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对全市服务业增量贡献率达到36.2%,而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南京近几年也在不断努力改善,同时聚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在田伯平看来,创新并不意味着大家都要去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里也有创新的要求,只不过相对而言,传统产业里创新的技术比较成熟,但这些产业也还是有创新的空间,比如这些企业能否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降低成本等。

他认为,传统的重化工业占比较高的产业结构对区域创新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最主要的,也不应该成为创新活力不够的主要理由。影响创新活力的主要因素还是市场的氛围、科技人员对市场的敏感性、与市场的结合度,政府推动创新的着眼点是不是恰当等方面。

编辑:张赛 主编:蒋宏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