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农商行核心指标断崖式下滑 政府帮助清收不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仲琦 冉学东 北京报道
忽如一夜寒风来,眼下频繁爆雷的不止网贷业,还有农商行。近日,河南修武农村商业银行(下称“修武农商行”)公布的2017年年报就让人大跌眼镜。
其年报数据显示,该行资本充足率跌到了-0.75%,拨备覆盖率仅43.44%,净利润300万元,同比骤降92.86%;该行去年的不良贷款率为20.74%,在已披露年报的农商行中“名列前茅”。
数据可以看出,修武农商行资产质量明显恶化。对此,《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致电修武农商行,该行综合部的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可以将记者的采访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向领导汇报。截至本报发稿时,修武农商行也没有对该行资本充足率大幅下滑等问题作出回应。
就农商行经营数据恶化背后的原因,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不良贷款确认日趋严格,使个别农商行存量隐藏的风险暴露出来,后续可能还会有一些农商行的问题资产暴露出来,但不会形成蔓延趋势。”
核心指标断崖式下跌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8月,修武县11家信用社完成资产重组,成立修武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0年10月,在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基础上,由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共同出资1.8亿元设立的修武农商行正式挂牌经营。
截至2017年末,修武农商行总资产69.8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9.76亿元,各项贷款约31.54亿元。
从修武农商行年报看,该行2015年和2016年的经营状况相对稳定,各项指标波动不大,但让人想不到是,2017年多项核心指标竟出现断崖式下跌。
该行2017年年报披露,2015年到2017年总资产分别为47.22亿元、50.18亿元和69.87亿元,逐年上升;营业收入为1.6亿元、1.37亿元和1.5亿元,降幅不大。但该行其他指标却降幅惊人,其中利润总额为0.95亿元、0.73亿元和0.16亿元;净息差为4.16%、3.29%和1.72%,逐年下降。
而在最重要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不良贷款率方面更是惨不忍睹,从2015年到2017年,修武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37%和12.92%,2017年甚至为-0.75%;拨备覆盖率从187.63%、191.06%直接降到了43.44%;不良贷款率从4.02%、4.5%飙升到20.74%。
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5%,不良贷款率不应高于5%,拨备覆盖率则不能低于120%。因此,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修武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全部偏离合理范围,没有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
对于修武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大幅度飙升的问题,当地政府积极帮助修武农商行开展不良贷款清收工作。
公开信息显示,5月25日,修武县召开“清收盘活农商行不良贷款推进会”。会上对全县清收工作进行再动员、再安排、再推进、再加压。当地政府表示,帮助修武农商行清收盘活不良贷款,是修武县委、县政府的重要部署,也是省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事关地方金融稳定,既是发展任务也是政治任务。
此前,修武县在去年9月30日曾召开“清收盘活修武农商行不良贷款会议”,对清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清收盘活工作领导小组和涉及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大清收力度。2017年11月21日,修武法院执行局对一批拖欠修武农商行贷款的“老赖”进行强制执行。
截至目前,修武农商行贷款清收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公职人员方面,共涉及56家单位、8068万元,已清收313.81万元;其中,清收34家单位公职人员自贷不良贷款25笔、83.19万元;清收担保不良贷款56笔、230.62万元。
监管趋严暴露隐藏风险
事实上,不仅是修武农商行贷款不良率飙升,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大型银行不良率为1.5%,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不良率为1.7%,比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与农商行同属中小银行的城商行不良率为1.53%,仅上升0.01个百分点;而农商行在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中不良率最高,达到3.26%,上升了0.1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我国农商行由农信社改制而来,相比上市银行,农商行普遍公司治理水平较低,不良认定标准较松,因而受不良监管趋严影响较大。
从监管层面看,针对银行资产质量真实性的监管正在进一步升级,重点检查资产分类,对不良贷款偏离度容忍下降。今年1月13日,银监会发布的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要点,将资产质量分类严重失真、人为调整分类掩盖不良,违规通过重组贷款、虚假盘活、过桥贷款、以贷收贷、签订抽屉协议或回购协议等掩盖资产质量,利用空壳公司或设立其他平台承接不良贷款等违规掩盖或处置不良资产等行为,列入重点整治对象。3月30日,银保监会农村金融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额风险监测和防控的通知》,将之前发布的《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监管要求落实到农村中小银行。
其实自2017年初以来,受不良认定标准趋严等影响,农商行整体不良率由2016年第四季度的2.49%大幅上升至2018年第一季度的3.26%。
一家上市城商银行高管对本报记者说:“如果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将会导致个别农商行的不良贷款、不良率大幅上升,而且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也都会改变,不良贷款偏离度大的银行将会面临很大压力。”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莫开伟认为,除了外部监管导致农商行陷入不良贷款高企、利润减少、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下降。目前,经济环境变化也让以传统存贷款经营方式为主的农商行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加之目前客观金融环境急剧变化,资金分流加剧,农商行组织资金成本升高,而以服务“三农”为主的经济区域缺乏更多的优质企业,处于经济不景气大环境中的中小微实体经济经营效益下滑,使得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有所增加,成了推升农商行不良贷款和经营利润下滑的重要“元凶”。
另外,经营管理机制没有真正理顺,也是导致农商行经营难以摆脱各种掣肘、自主权渠道没有被疏通的重要症结。一些改制后的农商行,经营模式还是农信社的管理模式,这明显限制了农商行的经营自主权,使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有形无神”或有名无实,与改制前的农村信用社并没有什么两样。
责任编辑:吴丽华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