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复苏“在路上” 政策须维稳 十七届四中全会定调宏调方向

作者:陈岩鹏 杨仕省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18 21:04:30

摘要:复苏“在路上” 政策须维稳 十七届四中全会定调宏调方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杨仕省 北京报道

   9月15日-18日,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京召开。
    而就在整整一年前的9月15日,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开始的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并最终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一周年,中国经济走在了复苏的关键时刻,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会涉及哪些经济话题成了各界热议的话题。
    18日会议闭幕后发布的公报称,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同时,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
    公报表述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时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和发改委官员等多方人士了解到,金融危机一周年后,中国刺激经济复苏的宏观政策目前不会出现方向上的调整,在细节上会更加注重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领跑
    金融危机袭来,全球经济过冬。
    2008年第四季度,国内GDP降到6.9%,到今年第一季度降到谷底的6.1%。
    在经济低谷到来之前,我国政府率先推出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2009年初,钢铁、汽车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又相继重磅推出。那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
    今年3月,尽管经济还处在低谷,但在两会答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用“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欢人”这句诗暗示离复苏已经不远。
    记者留意到,6、7月间,温总理从西安开始调研到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不到40天的时间里5次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后公布的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
    十七届四中全会开幕前,全球经济复苏声音不断,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更被世界一致看好,更多声音认为,中国很可能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领跑者。
    9月10日温总理参加了夏季达沃斯年会,在与企业家座谈时明确表示,中国经济确定的发展目标,从现在看来是可以实现的。第二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单月同比增长33.7%。
    经济向好背景下,十七届四中全会如何定调宏观政策进一步走向成了热议焦点。


宏观政策取向不变
    9月17日,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按照程序,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情况,该报告涉及经济方面。
    除加强党内建设等问题外,较少在这类会议中触及的经济议题亦可能有所讨论。汪玉凯告诉记者,会议也有可能为下阶段经济政策主轴定下基调,对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定影响。
    路透社分析称,十七届四中全会不会宣布具体的经济措施,但会议很可能透露出经济政策走向。有分析认为,在会上,经济问题或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包括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宏观政策的调整等。
    此前7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政府智囊均认为,四中全会上会对此进一步强调。
    在李君如看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不但不会改变,还会通过统一思想和认识的方式得以加强,因为金融危机爆发一年来,中央一直重申和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不过,多位经济学家均预测,四中全会更多的是输送“维稳”信号,不会有新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
    “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调控工作不能放松,调控重点更加突出。”发改委一位部门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当前要加大加快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投入,减缓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才能提振最终消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说,从结构上把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调整过来,中国的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调整结构
    上述多位人士在谈到为维持经济长期稳健复苏,宏观政策选择重点时均认为,当前阶段管理层必是以调结构为主导性方向的。
    金融专家夏斌表示,国家下一步应在加快金融融资体系改革的同时,突出以国内消费为主导的结构调整,李君如也认同夏斌的观点。
    在李君如看来,中央决策层敲定,在“保增长、扩内需”的基础上,宏调将以“调结构”为重点。“调结构”将包括多方面: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不平衡问题;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能过剩;调整投资结构,解决重复建设等。
    事实上,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调结构目前已经成为各地保增长的主题曲。9月18日,四川发改委一位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全省着力调高烟草、电力和冶金等多个主导产业,调强新能源、光电子、新材料和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调优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推进一批行业重点项目建设,以及灾后建设。
    更多的专家担心的却是,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因素:一是,财政投资单兵突击,民间投资没有得到有效启动;二是,过剩行业、过剩产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仍然得到了过多的信贷支持。“产能过剩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经济也就难以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是,未来结构调整将以改革来推动,包括投资融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价格体系改革等。领导层希望,改革能成为结构调整的动力,也成为经济增长的保证。”李君如表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