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者寥寥,理财经理不愿推 银行理财净值化遇尴尬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6-29 21:44:53
编者按
根据资管新规,银行理财向净值型产品转型是必然趋势,但现实情况是,净值型产品销售备受冷落,结构性存款被热捧。一冷一热之间,折射的还是投资人对固定收益和确定性收益的追求。
见习记者 王仲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冉学东 北京报道
资管新规中打破刚兑的原则,让银行和理财投资者的心态都发生了改变。
相比预期收益型产品,净值型产品既没有预期收益,也没有固定的投资期限,两者大相径庭。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对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网点走访发现,相比预期收益理财产品的火热,净值型理财产品销售显得十分冷清,甚至连理财经理都不主动推荐。
中信银行一位理财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说:“目前已经推出销售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虽然收益会出现波动但还没有赔本的。”
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行量较过去有明显提升。普益标准数据显示,5月份(资管新规落地后的次月),各类银行新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191只,环比增长54%,同比增长111%,新发净值型产品的数量翻了一倍。其中,新发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占比82%,开放式产品占比18%。
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对本报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出台后,要求银行理财产品要打破刚兑,银行理财向净值型产品转型,这是未来银行理财发展的必然趋势。净值型产品的收益率会随市场变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风险和收益要求都比较高的投资人群比较适宜。随着保本理财的退潮,银行销售净值型理财产品估计会越来越多。”
产品增多销售冷清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末,全国净值型理财产品在售的银行机构中,全国性银行数量为17家,城市商业银行数量为25家,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为6家。从产品发行数量来看,股份制银行发行数量最多,占比51.3%;其次是城商行,占比38.0%,国有行占比9.5%,农商行占比1.3%。2017年全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1183款,相比于2016年,发行数量同比增长56.48%,增速较为明显。
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数量呈加速增长状态。5月份,各类银行新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共191只,环比增长54%,同比增长111%,新发净值型产品的数量翻了一倍。
数量增加了,销售怎么样呢?
6月27日,本报记者在陶然亭公园附近的光大银行看到,营业厅摆放的黑板上写着几种预期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名称和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宣传单上也看不到关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介绍。在记者询问后,一位理财顾问现从电脑里打印了一张有关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宣传单。记者询问销售情况如何时,这位理财顾问有些无奈地表示:“我不知道别的营业网点卖得怎么样,我们这儿在募集期是一份都没有卖出去。”
而附近的浦发银行网点和农业银行营业厅也都门可罗雀。偌大的营业厅里看不到前来办业务的顾客,咨询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顾客更是寥寥无几。
理财经理不主动推荐
本报记者在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发现,虽然多数银行都有销售净值型理财产品,但银行都没有将其作为主推产品,基本是不问不说的状态。
在上述浦发银行营业网点,听记者说想买理财,理财经理先是介绍了几款该行自营的预期收益类产品,并告诉记者,虽然这些产品现在都不能承诺保本保息,但实际收益率基本都能实现,更没有发生过损失本金的情况。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这位理财经理一再询问了记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后,才打开电脑介绍了几款净值型理财产品。
理财经理为什么对净值型理财产品不主动推荐呢?一位理财经理告诉记者,顾客们多年来习惯了购买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思维定势存在着“隐形刚性兑付”,大多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不仅不能承受资金亏损的情况,甚至对于收益波动也不大接受。“如果告诉顾客们在最不利情况下,理财本金及收益全部损失,还不把人吓跑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多推荐顾客们容易接受的预期收益类理财产品。”
这位理财经理进一步表示,一些净值型理财产品是有申购费和赎回费的,根据购买金额多少和购买时间长短,申购费和赎回费,这些费用从0.2%到0.5%不等,买净值型产品先收一笔钱,还有可能亏本,所以有些顾客们还不能接受这种模式,而预期收益类理财在计算预期收益时已经将这些费用扣除,给人的感觉是不收费的。
魏骥遥认为,一些银行的理财销售需要转变理念。大多数理财经理对净值型理财产品也比较陌生,业务营销只停留在“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和“风险等级”上,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上,而对产品的风险特征、收益的来源等不够深入。销售净值型理财产品需要相对较高的营销能力、资产配置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否则不能促进业务的发展。
尚无赔本的产品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超九成新发净值型产品投向包含债券类资产和货币市场工具,保持了银行理财一贯的稳健风格。
“从一年周期来看,我们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中间虽然有波动,但还没出现赔钱的。”中信银行陶然亭营业厅的理财经理对本报记者说,“从表面看,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和基金很相似,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开放式的产品都没有投资期限,产品每周或者每月开放,用户在开放期内可以进行申购赎回等操作。但因为两款产品的投资标的不同,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相比基金的波动更小,风险更低。”
这位理财经理分析说,混合型基金和偏股型基金投资标的中,股票都占很大的比重,如果股票市场不好,基金净值也会跟着走低,让本金出现亏损。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投资标的中,存款、债券、货币基金等货币市场类和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20%-100%,基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和其他类资产等占0-70%,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型ETF等权益类资产占比仅0-20%。因此,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不会像基金波动那样大。顾客在选择净值型理财产品时,要多看产品以往净值,并且持有时间不宜太短。
银行采用这类被动投资策略的根源在于负债端的刚性兑付成本,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银行的投资交易能力有限等。
一家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事业部经理则建议,随着资管新规落地,银行将开发更多的净值型产品,也会由被动持有转向主动管理,并利用投资管理组合,通过资产交易和存量盘活等措施获得市场化投资带来的超额收益。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