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特殊的诗集和它的发声”
文/卢桦
当一本诗集不再是一群诗人静态的集合,我们该如何面对其中走动的身影、真实的吟诵?当珠江国际诗歌节今年的场刊摆放眼前,我忽然觉得它的六本场刊与诗人的朗诵声形成了微妙的呼应。今年的诗歌节设置了六城站点,六本场刊,每一本场刊都是一个城市重要诗人的朗诵作品集合,这六本有意思的集合成就出一本既独立又互相关联的诗集。那些能够亲身站在诗人朗诵的现场并翻阅场刊诗集的人是有福的!
年少始念古诗,虽然那些早晨课堂里的朗诵,是那样的毫无章法。但当稚嫩的声音随着书中那些优美的诗词节奏展开时,仍然隐隐约约感觉到了跳跃的词节所呈现的抑扬顿挫的美感。从那时起,有些观念便开始形成:一首好的诗歌必然伴随着诵读时带出的美妙音符。
被誉为诗歌“声音双年展”的珠江国际诗歌节的场刊的出现,不禁让人联想起那些在历史上刻画过深刻印记的诗歌盛会的境况。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这些家喻户晓的名篇渐次让人迷恋不已,不特因为它们都是朗朗上口且意涵深远的名篇,在人们的想象中,这些名篇的底下总有着那么一批风华绝代的诗人,展开了千古无二的嗓音,或高亢激越或低缓凝重的吟诵,完成着一场让人永久赞叹的诗歌声宴。
经过历史的蜕变,当诗歌开始变为纸张的陈述,或者偶尔耳闻一段朗诵,这不仅让人怀疑诗歌的载体是变为传统还是倒退,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我们姑且可以暂定为“近代传统”之产物。而珠江国际诗歌节场刊的出现,则是对这种“近代传统”的突破:在阅读到诗歌这些流动字符的同时,诗人的朗诵萦绕耳边。文字是一种记录,声音是传达。场刊与诗歌节现场的结合,完美地实现了诗歌的记录与传递的融合。
这是一系列有别于传统诗集概念的诗集。有声的诗集——这系列场刊的定义在此。当六大文化城市的诗人们,手捧着或是新作或是已成名的得意诗篇,且饮且吟,一时沉郁低缓,一时高亢兴发。这是一次历史久违的诗歌盛宴,更是诗歌朝圣者与歌者产生的一次现场碰撞,这是诗歌艺术最完整、最直接的一次呈现。朝圣者对诗歌的视听感受、思考与想象在这时候得到完整结合,这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超越。
调动一下或许已被当下忙碌茫然所操纵的神经,让自己安静下来,畅想那纯粹的本然的吟咏场面,如果心中尚存着对诗歌对美的理想的寄望,这一切将会让人感动和向往。
我想,目下我们不必给珠江国际诗歌节扣上太多的重责,譬如赋予它代表着当代诗歌复兴迹象象征之类的言说,历史将会赐予它合适的地位。在这个中华文化里洋溢着浓厚诗歌气质的九月,我们只需要去静静地聆听,静静地感受,蕴涵在这本场刊中,诗歌节上诗人们引自肺腑的嗓音,或者纯然的愉悦,或者得到更深的启发,那就是我们最大最实在的收获。诗歌已死,诗人无用……当这些喧嚣的论调仿佛已成当下定论的光景,我们知道我们内心仍然秉持着追求真理的信心,那么我们心目中的珠江国际诗歌节,则是诗人们用本色的嗓音向那些浅薄和误解的人们宣示:你们并没有看到,始终有着一批有着毅力和成绩的人们的默默而有效的作为。
打开手中的场刊,审视珠江国际诗歌节,这一诗歌“声音双年展”,当诗人们的声音在华夏六大文化城市上空穿越的时刻,秉持着诗歌和美的理想的人们,一齐为这盛宴感动并且庆幸吧,为我们恰逢其时地赶上了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