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金融化”回归技术本源 蚂蚁金服:不回避监管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6-01 21:55:0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朱丹丹 冉学东 北京报道
“技术输出”、“开放”、“我们是科技公司”、“赋能传统金融机构”⋯⋯这些词语渐成为BAJ强调的重点。
进入5月,蚂蚁金服先是宣布开放余额宝、花呗等与金融机构合作,接着又相继牵手华夏、光大、浦发3家银行,共推银行数字化转型。
对于最近集中的开放,蚂蚁金服一位高管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解释,开放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赋能,而是蚂蚁和金融机构相互的一种成全,双方在技术和业务能力上互补,共同打破信息孤岛,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
事实上,除了蚂蚁金服之外,包括京东金融、百度金融等似乎都在淡化自身金融色彩,回归到技术本源。
为什么巨头们纷纷“去金融化”?易观金融中心高级分析师王蓬博对本报记者分析指出,个人觉得与从去年开始的金融强监管有一定关系。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这些巨头们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科技的前景相较金融也更为广阔。
对此,蚂蚁金服相关人士强调,蚂蚁金服的角色从来就不是金融机构,当然,“不代表今天是一家科技公司,我们就不接受监管,我们从来没有回避过这一点。”
科技公司也不能回避监管
蚂蚁金服进入了“开放月”。
本报记者注意到,5月以来,蚂蚁金服一边是余额宝、花呗等核心金融场景全面向金融机构开放,一边先后与华夏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重点都聚焦于金融科技。
“为什么要开放?一是能力互补,一是打破信息的孤岛。基于这两个原因,我们可以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蚂蚁金服方面解释称。
实际上,这两年来,除了蚂蚁金服之外,还有不少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去“金融化”。比如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早前提出,未来京东金融将把全部的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京东金融扮演的角色是为金融机构服务,做科技型产品服务。
对于互联网巨头纷纷“去金融化”,并一再强调自己是科技公司的做法,外界不少声音认为是缘于金融监管趋严。
“个人觉得还是跟从去年开始的金融强监管有关系,监管层强调牌照化运营和合规化运营,之前的很多灰色地带没有了,而且其实互联网公司最有优势的地方还是输出技术和流量。”王蓬博分析指出。
蚂蚁金服一位高管则表示,“我们是不是给大家造成了错觉,好像我们要变成一个金融机构的角色,其实从来没有。”据了解,事实上,早在2015年,蚂蚁金服就提出了“互联网推进器”的计划,希望未来5年时间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能力,去帮助超过1000家的金融机构。
“这个思路一直没有变过。我们现在对外开放的业务,也是对以前所有技术的业务的一个相应的承接。” 上述高管亦进一步坦言,蚂蚁金服认为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并不代表说就回避监管。“还有试验田在那儿,试验田要不要被机构监管?当然要。”
放眼蚂蚁金服的版图,除了金融领域之外,其开放的能力,在出行、医疗等商业领域也日益发挥作用。
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7年,国内已有50多个城市实现了支付宝扫码乘公交。蚂蚁金服副CTO胡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背后,包括云计算、地图导航、办公协同等能力都将被整合起来服务公交地铁领域,比移动支付更大的故事也已经加速展开,帮助公共交通行业从‘连接’到‘融合’,实现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升级。”
谈及时下热门的区块链技术,他亦进一步坦言,“大家通常理解区块链只应用于金融领域,但是实际上,我们主要在商品的溯源、租赁、合同领域进行探索,未来还有可能应用到更多的领域。” 举例来说,在公益领域,为明确捐款人所捐钱款背后的流向、公益组织的钱的流向,解决公益当中的信任问题,蚂蚁金服从联盟链开始做尝试,进而推进区块链在公益领域的落地。
拿牌照并不代表要做金融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各个互联网巨头一再强调自身的技术能力、淡化金融色彩,但手里拿到的金融牌照似乎并不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蚂蚁金服及旗下各公司拥有的金融牌照包括支付、基金、银行、小贷、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等;京东金融也已有支付、小贷、保理、基金销售、保险经纪等多个牌照等等。
对此,上述蚂蚁金服高管对记者解释称,“因为服务的领域之一是金融机构,金融是一个强监管领域,我们没有办法拿金融机构来当小白鼠,只能拿自己当小白鼠,找一些自有的场景去锤炼和沉淀我们的技术。”“拿必要的牌照,但是并不代表说我们是要做一家金融机构。蚂蚁金服,重的是‘服’,而不是‘金’。”
陈生强此前也表示,虽然在战略转型,但京东金融也不会放弃拿牌照。“如果没有牌照,无论是基金、支付还是小贷,所有的事情全部做不了。”
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亦曾指出,百度金融并不会谋求全金融牌照和控股权,只会获得必要的未来“试验田”以验证金融科技能力。
此外,除了互联网巨头在加码布局科技之外,各个银行也相继宣布将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比如5月15日,民生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民生科技”成立,其定位除了服务于民生银行集团、各子公司和业务伙伴之外,同时还提供科技能力输出,为中小金融机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科技转型所需的解决方案和专业科技产品等等。
那么,这样一来,互联网巨头在技术输出方面与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会否产生一定的竞争?
“大家彼此之间都会存在这种竞争或者合作,这个是很普遍的现象。”上述蚂蚁高管表示,当然,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我们从来没有限定过服务对象只是金融机构。以金融云计算来说,其未来可能也会走到其他领域,比如生物识别、安保安防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室主任曾刚早前发文分析指出,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路径会与互联网企业(或金融科技创业企业)完全不同。也正因为这种不同,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或金融科技创业企业)有着较大的合作空间。一是在技术层面的合作。二是在产品和业务层面的合作。
有意思的是,据传出的一份蚂蚁金服融资文件,目前蚂蚁金服的收入中,约60%来自支付接入费用,技术服务费与金融收入相当。而据预测,到2020年,蚂蚁金服60%的收入将来自技术服务费,20%收入来自支付接入费用,金融业务收入或将只占约10%。
金融还是科技公司?舆论中的各方都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