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港吞吐量增加 折射经济回暖进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丽华 陈岩鹏 大连报道
临近9月10日,一批特殊物资受到高规格接待,在大连港顺利入关。至此,已有近30吨夏季达沃斯年会相关物资在大连海关的监管下顺利入境。不过,这和大连港从二月份就开始的进出口繁忙比起来似乎算不上什么。
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召开之际,本报记者在外贸最前沿的大连港了解到,吞吐量近半年来连续回暖,8月份的业务量已环比增长了12%,折射出经济复苏迹象。
繁忙的大连港
“7、8月份矿石和石油等大宗商品进港亮有明显增加,而这折射出我国经济回暖的进程,参加达沃斯论坛的大连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姜鲁宁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大连港对这种业务量的增加大量港早有准备。姜鲁宁告诉本报记者,去年国家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之时,他们就预测到经济刺激计划会刺激投资增长,石油和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量会进一增加,当时大量港就加大了对港口和集装箱码头的投入。
不仅仅是大宗商品,集装箱业务同样折射出经济形式的变化,姜鲁宁告诉记者,反映更加多元需求的集装箱业务也能够看出经济逐步复苏迹象,大连港集装箱业务从2月份见底后逐月增加,一直向好。姜鲁宁表示,总体来看,连钢的业务量从去年的同下降20%,到年初吞吐量下降5%,再到8月份环比增长12%,业务量逐步好转,最先感知者经济的冷暖。
专业从事货运物流业务的大田集团董事长王树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得益于中国政府刺激经济和拉动内需的政策,国内的货运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分而同比增长了25%。
据从事港口经济研究的专家测算发现,国家目前每1万亿的投资,可以拉动产生2.5亿吨的港口货物吞吐需求。4万亿投资,理论上应该可以刺激带动全国港口货物吞吐走向繁荣。
而事实上,在上半年以大连等进口干散货吞吐为主的北方港口吞吐量增加的同时,南方以出口运输业务为主的南方港口则不理想。由于国际需求减少,南方港口的集装箱进出口空箱比例很大。和以出口商品和集装箱吞吐为主的南方港口的这种差异,折射出上半年内需和外需的不同境况。
真正回暖尚需时间
国内货运和进口业务增加的同时,作为最先感知外贸变化的行业,回暖迹象却并不是很明显。
王树生告诉报记者,在国内货运表现较好的情况下,进出口部并没有明显好转,尤其出口收外需不振影响突出,“出口降了45%”。
对外依存度非常高的港口行业同样没有并没有明显的感知到外贸领域的明显好转。大量港董事长孙宏则在达沃斯会议上表示,港口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大连港亦从连续30年20%的业务量增长,急剧下滑到-20%。
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70%,经济的外向型特征决定了港口业在过去30年内高度依赖外贸的快速增长。不过港口业的投资非常特殊,孙宏认为,港口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建设周期非常长(一般需要五年时间);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港口项目还需要面对巨额资金投入等多方面考验。
危机之下,大连港采取适当减少集装箱码头的建设、严格控制内部成本、与客户“抱团取暖”,为货主和航运公司提供物流等增值服务度过难关。另外,为了保证正常的现金流,大连港在2008年、2009年两次发行了公司债,募集资金共55亿元,使得财务结构、债务结构得到了优化。
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也对港口业务起到了“强心针”作用。随着进口铁矿石和原油需求增长,码头业务逐渐回暖,大连港吞吐量已经开始回升。
孙宏称,今年初,大连港总吞吐出现了5%的下滑,集装箱更是下滑了20%,但目前总吞吐已回升至增长12%。不过港口形势的变化,只能说明最严峻的时刻已经过去,特别是反映外需的方面的出口部好转并不明显,反映出经济出现阶段性反弹,但是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情况表明,外需仍未有大的好转。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王锦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下滑已经制止住了,但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巩固经济复苏的成果。中国政府出台的刺激计划开始见效,对经济进一步上升起到了支撑作用。
在出口方面,降幅已经收窄,第四季度会止住下滑的态势,外贸会企稳,美国也传来了好的消息。总体来看,第二季度好于第一季度,第三季度一定会好于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整体企稳,回升速度加快。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