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增速或将达到30% 对外投资迎来高增长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4-27 14:55:4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对外投资即将迎来新高峰。
4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公告称,已经增加上海和深圳对外投资试点额度,同时,将把合格境内有限合伙和合格境内投资企业试点额度分别增加至50亿美元。
这是中国支持境内机构对外投资的最新举措。
“海外投资与全球化发展是紧密相联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每年成上升发展趋势。而国家鼓励对外投资发展,以及目地国吸引外来投资的优化政策等利好,加上投资者的思念观念发生转变,海外投资从以往的高投资高回报作为投资的唯一标准,逐步转变为安全稳健的投资回报,同时更加关注投资保值后的增值,使未来投资具备多选择性。这些都是海外投资稳步上升的原因。”欧笙投资母公司瑞麟集团首席运营官吴凌凌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今年二季度,对外投资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全年增速或将达到30%。
对外投资快速增长
商务部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202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4.1%,连续5个月保持增长。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负责人介绍,一季度,对外投资的一个亮点是,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非理性投资得到有效遏制。
在吴凌凌看来,海外投资以前比较热门的项目是房地产行业,但房地产发展高峰正在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投资项目会趋向于纯金融资产,高科技创业和医疗民生相关行业的发展。
“以欧洲、大洋洲的经验来看,除了商用地产,民用住宅,酒店等项目,最大的投资热点是医疗与教育项目。今年3月,北京大学在英国牛津大学成立了第一个海外校区,此次合作办学扩大了北京大学在海外的宣传与发展;北京爱康医疗投资控股集团也准备收购英国一家骨科的领导品牌公司,扩大爱康医疗的海外投资发展。”吴凌凌介绍。
据介绍,金融行业也是近年来海外投资的热门行业。不仅我国出台了多种政策大力推动金融行业的海外投资,同时,目地国也在鼓励外来投资发展。一个成功案例是,今年2月浦发银行在伦敦开业的分行,就是搭建全球金融服务网络的重要成果。
2017年瑞麟集团向塞浦路斯的证券监督委员会申请基金管理牌照,也在当地服务机构的高效率和不断的指导下,较快的完成投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年国家遏制非理性投资时,房地产投资作为非理性投资的重点,增幅明显缩窄。但吴凌凌发现,非理性投资之外的房地产项目受到的影响不大。
“房地产投资项目种类很多,其中一类的非理性房地产项目。瑞麟集团投资项目主要是迎合当地政府深受欢迎的投资,不是非理性房地产项目。比如在爱尔兰的投资是有政府扶持政策的,包括酒店,养老,医疗等,这些方面大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所以无论从从资金的输出国还是资金的输入国来看,都起到良好的合作与发展。”她表示。
在白明看来,之前很多非理性投资项目被压制住了,但是也有很多当时看不准的项目被暂停。
不过,2016年底国家出台了对外投资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对外投资,去年8月四部委还曾经出了一个负面清单,鼓励发展对外投资,并进一步规范了对外投资鼓励和限制的范围。
“这样的情况下,被误伤的项目开始回暖,但是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的程度。目前的增长是建立在去年的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基数比较低,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覆盖原有基数。”白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仍需防风险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开放政策,在海外投资方面,越来越多新机遇不断显现。
此外,人民币升值对于海外投资来说。也是一个利好消息。事实上,对企业或个体来讲,国家汇率越高,对外投资发展越有利。但吴凌凌警告,汇率方面对投资者影响的好坏主要是基于投资所处的发展阶段,应该尽可能的规避汇率风险。
“海外投资与全球化发展是紧密相联的,所以资产方面尤其是流动性的资产存在同质性。比如去年美国的股市的增长,对亚洲和欧洲股市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所以投资者在制定自己的投资策略组合时,首要做好明确的战略性考虑,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吴凌凌说。
事实上,海外投资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应时常关注国家对于发展海外投资方面的政策变化,以及被投资国对于海外企业在当地投资的优化政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欧洲国家,会在法律法规,反垄断方面设置海外投资障碍,海外投资应该重点了解。
投资目地国的政治经济风险也是关键之一,比如需要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和政局发展是否稳定等,是否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风险与挑战。
此外,当地投资合作方声誉的风险也应该注意,无论是企业投资还是个人投资,都需要与当地合作方进行投资合作关系。在筛选合作伙伴时,要注意是否已被当地的金融监管机构认可,帮助投资者降低投资风险。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