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钢的机器人与海澜的互联网 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样本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4-20 20:44:5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俊仙 南京报道
4月6日,沙钢集团发布消息称,近日沙钢钢铁研究院“一种钢筋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在韩国获得专利授权,这是沙钢首个国际授权专利,填补了沙钢在国际专利授权方面的空白。截至目前,沙钢已申请专利320项,其中发明专利271项;获得专利授权163项,其中发明专利127项,这为沙钢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事实上,沙钢集团重视科研专利,发展“智能制造”,正是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在新旧势能转换的浪潮中,江苏制造业正在坚定地转型蜕变。在这个过程中,以沙钢集团、海澜之家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已经率先突围,成为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样本。
转型“领头兵”
在张家港市沙钢集团,已经有100多台机器人“上岗”,他们有的负责自动加渣,有的负责快速在线自动测温取样……在沙钢电炉炼钢厂,国内首套炉前快速在线自动测温取样机器人,整个过程仅需25秒,就自动完成对电炉钢水的检测取样工作。
而这只是沙钢集团推进“智能制造”的一小部分成果。
沙钢集团,在江苏的民营企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连续9年入围《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名单,2017年7月,其以2016年营业收入298.622亿美元的业绩排名世界500强名单第365位。根据沙钢集团2017年度先进表彰大会消息,沙钢集团去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利税254.5亿元,利润192.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3%、220%、282%。
事实上,作为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近年来沙钢已经将智能制造融入“血液”。
“推进智能制造是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2015年国家推出《中国制造2025》,江苏也出台了相应的2025江苏行动纲要,当时沙钢就开始研究智能化改造工作,并列入2016-2020年《沙钢集团‘九五’发展规划纲要》。”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彬表示,2017年沙钢还在张家港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同支持下,向工业部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项目——高端线材全流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为钢企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
据了解,2017年,沙钢共开发高新品种钢47个,高品钢销量占据了半壁江山,还改造完成10余项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30多台机器人用于生产。而根据沙钢制定的智能化发展目标,未来3-5年内,沙钢将采用1000-1500台机器人,形成强大的机器人“军团”。
而在江苏另一个传统强势领域——服装产业,拥抱互联网化正成为众多服装企业的一致选择。
以国内服装龙头企业、位于江苏无锡的海澜集团为例,其在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166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名列31位。
面对互联网电商的冲击,海澜集团旗下主要的服装资产——海澜之家已经积极“触网”,其不仅实现了天猫、京东、苏宁易购、亚马逊等网络销售平台的多渠道布局,而且还新入驻大众点评、美团等平台;此外,其先后宣布与阿里、腾讯这两大互联网巨头展开深入合作——2017年9月2日,海澜之家宣布与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今年2月2日晚间,海澜之家公告称腾讯斥资近25亿元入股其5.31%股权。
“江苏制造业正在锐意求变,不仅仅体现在互联网+上面。”苏州一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董事长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转而向产业链高端发起冲击。”
“补短板”做到“心口合一”
江苏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以张謇、荣氏兄弟为代表的实业家,创造了中国制造业的多个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抓住发展乡镇企业和开发区建设等机遇,确立了制造业大省的地位。如今,江苏工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而与全国一样,近年来制造业大省——江苏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忠曾向媒体表示,实体经济占江苏省经济总量的80%以上,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优势所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制造企业投资信心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新旧动能转换有待提速,迫切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改善环境、破解难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发展质效提升。
在全国两会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客观分析了江苏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短板,并着重指出,江苏的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尽管江苏的实体经济、制造业在国内是强的,但是从全球产业布局情况看还没有全面达到中高端水平,高速发展的比较优势不那么充分了。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农转工”阶段,即“苏南模式”,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农村发展路径;二是“内转外”阶段,即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转向利用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阶段;三是“投转创”阶段,即根据转型升级的要求,把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化为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发展阶段。
他认为,江苏发展总的来看在上述前两个阶段应该是非常成功的,但“投转创”这一发展阶段,虽然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连续位于第一,但其与产业创新能力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创新驱动战略还不能说已经取得了成功,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实现。
近年来,江苏也不仅是口头上认识到短板,在政策层面也不断发力。
2015年6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主要围绕1个总目标、聚焦15个重点领域、落实8项主要任务、实施8大工程,定下“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的目标,力争经过10年努力,让江苏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围绕此,江苏随后制定并落地了一系列的细化政策。如《江苏省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中提出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制造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80%;《江苏省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提出,到“十三五”末,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达到60%,建成100个面向重点行业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化服务平台。
一位长期观察江苏经济的人士分析称,江苏经济目前正处于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第三次转型期,除了政策支持外,企业还需着重考虑自身市场掌控力、关键技术、专业人才等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