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都砸7亿收购嘉联 第三方支付牌照现天价行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朱丹丹 冉学东 北京报道
又一起支付牌照并购案终于落定。
4月18日晚间,深圳市新国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称“新国都”)发布公告称,已收到嘉联支付有限公司(下称“嘉联支付”)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及备案手续的通知,并取得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变更后的营业执照。自此,新国都成为嘉联支付唯一的出资人和实际控制人。
“若排除政策层面的限制,支付牌照的并购交易需求还是很旺盛的。”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
本报记者咨询多位第三方支付牌照转让中介还了解到,目前包含互联网支付两项的牌照价格是7亿;五项牌照价格是12亿元。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牌照的价值较大;而预付卡牌照则是有价无市。不过,一位中介人员亦告诉记者,现在转让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资源并不太多。
收购期间嘉联支付“吃”罚单
早在2017年12月7日,新国都就公告称,审议通过《关于收购嘉联支付有限公司100%股权的议案》,同意公司以现金人民币7.1亿元收购嘉联支付的100%股权。今年3月29日,嘉联支付获得央行批准同意变更主要出资人及实际控制人。直至4月18日,新国都成为嘉联支付唯一出资人和实际控制人。
资料显示,嘉联支付于2009年正式成立,主营业务是围绕着银行卡收单业务而开展;其在2012年6月26日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又于2017年6月27日获得续展,有效期至2022年6月26日。而新国都成立于2001年,主要从事以金融POS机为主的电子支付受理终端设备软硬件的生产、研发、销售和租赁,其为嘉联支付的主要供应商。
那么,为何上游的POS机供应厂商会去兼并收单机构?
“支付收单业务是公司战略落地的核心一环,通过此次收购可以获得该支付产业链上的核心资源,从而带动上市公司其他业务板块的开展,从根本上促进公司战略转型,盈利能力全面提升。”新国都此前曾表示。
海通证券分析师认为,新国都和嘉联支付同在支付产业链上,并且双方具有长期的合作基础,收购完成后能较好地进行快速整合;其次,公司可以利用多年在电子支付行业积累的经验,以电子支付为抓手,向电子支付产业链下游拓展,加强支付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从而突显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充分享受第三方支付行业带来的发展红利。未来 POS机将由一个简单的支付机具升级成为集 “支付入口+ 数据中心+ 营销管理平台+ 金融服务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平台。
不过,本报记者注意到,在收购的过程中,嘉联支付还遭遇了央行的处罚。去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公布行政处罚信息,嘉联支付宁波分公司因阻碍检查、未按照规定进行反洗钱审查等行为,被央行罚款高达138万元。
对此,新国都当时发布公告称,除了足额交付罚款之外,嘉联支付还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进行全面自查,并制定相关整改措施,包括嘉联支付高度重视反洗钱检查,公司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监管政策之相关规定,全力配合监管机构之检查工作;严格按规定做好客户风险登记分类工作,按规定登记客户身份信息、留存客户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持续识别客户身份,及时提示客户更新资料信息;加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黑名单”管理工作等等。
支付牌照“有价无市”?
近年来,伴随着支付牌照发放的收紧,行业并购事件不时发生。 本报记者梳理发现,恒大、小米、美团、唯品会、滴滴等企业相继完成支付牌照收购。
“支付并购将来还是会比较多,整个支付市场还是有一个集中化的过程和阶段。” 易观金融中心高级分析师王蓬博分析指出。
一位移动支付网人士表示,目前在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中,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双寡头在场景和流量上的垄断几乎难以撼动。大多数支付机构只能在细分市场深耕细作,但也不是那么好混,预计2018年仍有支付机构寻求出售。
值得一提的是,在支付业并购大戏密集上演和牌照减少的同时,支付牌照的价格也持续走高。
两家第三方支付牌照转让中介人员均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包含互联网支付两项的牌照价格是7亿;五项牌照价格是12亿元。
谈及牌照价格上涨,多位业内人士也分析指出,主要还是因为监管收紧,支付牌照成稀缺资源;再加之一些中小支付企业在竞争之下所占市场份额小,利润并不高,所以手里那张牌照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
那么,未来支付牌照会不会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
“要分开来看,几类支付牌照中,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牌照的价值较大,可供并购的标的数量有限,潜在需求还是很大的;预付费卡受理与发行牌照,尤其是区域性牌照,市场空间受限,并购交易并不活跃。”薛洪言表示。
王蓬博也分析指出,看什么类型牌照,比如预付费卡这种牌照真的是有价无市,已经没有人买了;而银行卡收单和移动支付这种牌照还是有市场的,特别是移动支付,其市场增量还是足够大的,或者全牌照的支付公司价值亦是很高。
上述中介人士亦向本报记者表示,现在最热的是移动支付牌照。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则建议称,央行应该调整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监管策略,可以实施总量控制的动态平衡机制,但不能太僵化和一刀切,比如对于有实际支付业务需要的、有一定体量的、合规运营的支付企业可以发放牌照,但坚决不允许牌照转让流通,不允许实际控制人变更,一旦变更就实施清退,让不具备条件的、没有实际支付业务的持牌企业坚决实施清退,让第三方支付回归金融服务的业务本源,杜绝空壳炒作和权力寻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