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中国债务总体可控 将继续与亚洲其他国家领跑世界经济

作者:张智 刘诗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4-09 17:04:59

摘要:在樊纲看来,债务问题不影响中国的发展。不管怎样,中国肯定会继续改革开放,因为在过去40年我们受益了,我们仍然会从当中继续受益,我们继续吸取外资,向世界开放市场。

中国债务总体可控  将继续与亚洲其他国家领跑世界经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刘诗萌 博鳌报道

4月9日,博鳌亚洲论坛分组讨论开场。

在讨论“亚洲经济预测”的分会场内,不到150人的入场名额瞬间就被不断跳动的入场人数清了,许多嘉宾不得不在门口等待新的入场机会。

亚洲的未来经济怎么走?这不仅关系到企业家们的“钱袋子”,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竞争和交流都在加速的现在,掌握了趋势,就掌握了先机。然而,尽管在场的也有日本和印度的官员,但话题还是更多的聚焦在了亚洲领跑者——中国身上。

“我认为至少20年,甚至于到本世纪中叶,亚洲还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过去20年年均增长6.8%,今后20年还是会全球最快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发展强劲,印度速度更快,中、日、韩合作会加强,一带一路的发展会给我们亚洲带来新的机遇。”戴相龙说。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年均增长9.4%,后10年增长7.9%,近5年增长6.9%,仍然是全球领跑。戴相龙认为,今后10年,中国经济有效的增长也会在6%左右。

不过,快速发展中,债务问题始终是悬在国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企业的债务问题不能忽视,中央专门在去年11月份召开了会议来设立相关的目标,包括2018年的杠杆率,以及怎样处理债务问题。”樊纲说。

在他看来,如果不认债务风险,就可能有系统性的风险,甚至导致整个经济的崩盘,所以债务风险要处理。但是,债务的来源不一样,不仅要看整个国家的能力,还有资产的不足、僵尸企业数量,要处理债务不光是减持数字,而是企业、结构的问题,以及经济的不足点。可以说是债务背后的一片森林,只有这么思考才能考虑清算率解决这些僵尸银行。

不过,他也警告,不应该过分的夸大问题本身。“中国的债务比例大概是206%,日本是400%左右,但日本的政府债务非常高,中国政府的债务问题比较低。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外汇储备是3万美元,同时我们的储蓄率在中国占GDP的比例是44%,相当的高。金融危机不会爆发,我们债务虽然需要注意,但不至于不能处理,我们要调整一些思维方式即可。”樊纲说。

在戴相龙看来,现在国家债务的形成,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发展从高速发展转向了高质量发展,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很多产品被淘汰了。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淘汰,债权人是商业银行,是上市银行,债务人是上市企业,他们的债务处理,再也不可能用政府的办法,所以必须实行市场化法制化的办法来处理,所以僵尸企业要承担责任,大量的债务通过双方协商来解决。

“我建议要成立债务处理的条例,有法可依,有一部分可以用债转股的办法,有一部分国家注入资本,而且这是长期的,在发展新产能过程当中来消化。我们政府的债务和居民个人的债务在国际上来比都是比较低的,就是非金融企业债务。我呼吁要发展投资银行,我们国家投资银行太弱了,把投资银行壮大,多增加机构投资者,更好的完善股票市场,逐步提高其资本水平,这样债务水平会逐步下降。对于现在用市场化法制化处理的债务,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戴相龙说。

在樊纲看来,债务问题不影响中国的发展。不管怎样,中国肯定会继续改革开放,因为在过去40年我们受益了,我们仍然会从当中继续受益,我们继续吸取外资,向世界开放市场。

“中国要走出去,我们有这么多资本、这么多储蓄,以前仅仅是吸引外资,现在也要走出去。中国比以前更强大了,各方面的改革让我们比以前承受风险的能力大了。以前因为我们处理危机的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弱,说资本债户等不太敢开放的,但现在,随着我们清理国内的债务风险,我们的能力更加强了,可以更加开放了,总的来讲这是中国的需要,不管是贸易战还是贸易纠纷,中国自己也要往前走,最重要的问题不是短期怎么处理纠纷,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能够持续发展。”樊纲说。

中国多年储蓄积累了很多的资本,在樊纲看来,与其放到美国的国家债券上,不如投到一些真实的资产上面去,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使周边国家经济能够发展,这样我们将来的市场也会更大。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发展起来之后对世界人类共同体的一种诉求。

“对外开放已经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这是要坚持的,因为我们开放对亚洲的开发,对世界的开发都带来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开放以后,其他国家得到好处,他们的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对中国也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我们形成新格局,就是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最终的结果还是全面寻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张宇燕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