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蚂蚁金服完成董事长“交接棒” 彭蕾卸任井贤栋接棒

作者:朱丹丹 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4-09 12:00:34

摘要:蚂蚁金服集团又完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交接棒”。4月9日,蚂蚁金服对外宣布完成了董事长一职的交接棒。彭蕾将卸任蚂蚁金服董事长,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将兼任董事长一职。

蚂蚁金服完成董事长“交接棒” 彭蕾卸任井贤栋接棒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朱丹丹 冉学东 北京报道

蚂蚁金服集团又完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交接棒”。

4月9日,蚂蚁金服对外宣布完成了董事长一职的交接棒。彭蕾将卸任蚂蚁金服董事长,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将兼任董事长一职。

同时,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还在内部信中公布了彭蕾未来的工作安排,她将通过Lazada响应执行和探索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同时还会继续延续之前在女性和儿童权益保护方面的工作,唤醒这个世界更大的善意。

20180409蚂蚁金服 彭蕾.jpg

20180409蚂蚁金服 井贤栋.jpg

“八年前,蚂蚁还叫支付宝;八年后的今天,蚂蚁带着已经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支付宝,以及其他各种深入人心的服务,承载着全球消费者的期盼。”马云这样评价了彭蕾和井贤栋带领的蚂蚁团队。

资料显示,井贤栋于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曾任支付宝CFO;2014年蚂蚁金服成立后出任COO;2015年6月起,担任蚂蚁金服总裁;2016年,在蚂蚁金服成立两周年的时候,井贤栋从彭蕾手中接下了蚂蚁金服CEO的接力棒。

而在井贤栋执掌蚂蚁金服3年的时间里,蚂蚁金服确立了科技、责任、全球化3大战略,完成了B轮融资,对前沿技术的布局和储备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投入。

比如《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显示,中国在区块链专利已经领先全球,其中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以49件的总量排名第一。“新四大发明”之一的支付宝还作为唯一的企业品牌入选了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成为了外国人最熟悉的100个中国词之一”,“你好、谢谢、支付宝成为了很多外国商家学会的第一句中文……”这些与井贤栋的远见和国际化视野密不可分。

“井贤栋加入以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乐观主义和专业主义者的罕见结合。他用自己对未来金融服务业的理解和信念,对蚂蚁的担当,赢得了团队一致的认可。”马云在信中如此评价井贤栋。

井贤栋也随后表态,其会全力以赴,向着蚂蚁的愿景和梦想,不畏困难,坚持创新,坚定前行!不辜负所有阿里人,包括蚂蚁小伙伴的期待和信任。未来的日子,希望能一直得到大家给我的指引、帮助和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这早已不是阿里的第一次人材交棒。

据统计,过去9年,马云一共发出了6封和今天这封同等份量的信:

(1)2009年9月10日 18罗汉辞去创始人职位,马云宣布阿里进入合伙人的时代;

(2)2013年1月15日 马云宣布辞去阿里集团CEO一职;

(3)2013年3月11日 阿里集团董事局任命陆兆禧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

(4)2015年5月7日 张勇接任陆兆禧任阿里巴巴集团第三任CEO;

(5)2016年10月8日 井贤栋接任彭蕾任蚂蚁金服CEO;

(6)2018年4月9日 井贤栋接任彭蕾任蚂蚁金服董事长,兼任CEO。

“这些信也是阿里人材制度的缩影。”蚂蚁金服方面表示,“2013年5月,马云辞去阿里巴巴集团CEO一职,交棒陆兆禧时就说过,这是阿里集团CEO接班人制度的第一次执行,未来我们还会有很多次,大规模的新老交替就从那一刻开始。2015年开始,60后下70后上,阿里开始全面向70后交棒,张勇和井贤栋先后接任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的CEO一职,成为两大集团实际的业务操盘手。公司的日常运营也逐步移交给了新一代的管理者。”

似乎在合适的时机交棒年轻人,也因此成为阿里巴巴的传统和惯例。

据了解蚂蚁金服员工的平均年龄是31.3岁,80后和90后人才占了92%。在张勇和井贤栋身后,更年轻的管理者已经开始涌现,在阿里的管理团队中,80后占比已经过半,淘宝总裁蒋凡就是加入阿里四年多的85后,2017年2月,阿里宣布新增的4位合伙人中,蚂蚁金服平台数据事业群研究员胡喜、天猫技术部研究员吴泽明就是80后。当时阿里内网就有员工调侃,90后可以开始准备了。

此外,除了年轻化,在2014年阿里集团上市和蚂蚁金服正式成立后,其人才储备还开始变得更加国际化,尤其是海归、科学家级别的人才引进。

据悉,目前在蚂蚁金服7000多名员工中,有接近8%的员工拥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这些海归的大多毕业于美国常春藤,技术出身,大多曾在Google、Facebook、Microsoft、Oracle等世界一流科技公司工作过,部分曾在美国高校做过教授。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