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世茂势能强劲 财务稳健、运营提效、产品升级助力规模提速

作者:张蓓 陆肖肖 王冰凝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3-28 12:16:38

摘要:厚积薄发的世茂在2017年拥有全面开花的亮眼财报成绩单,以超额完成的业绩一路挺进千亿军团,正式进入大规模增长期。

世茂势能强劲  财务稳健、运营提效、产品升级助力规模提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蓓 陆肖肖 王冰凝 北京报道

厚积薄发的世茂在2017年拥有全面开花的亮眼财报成绩单,以超额完成的业绩一路挺进千亿军团,正式进入大规模增长期。而规模增长同时,结合良好的盈利能力、利润水平的强力支撑,使世茂成为千亿军团中最稳健的企业之一。

而世茂强劲的综合实力也逐渐显现,在“一体两翼”的清晰战略格局下,高效能的运营管理、强大的产品力与良好的货源分布也将充分支持未来“有品质的高速增长”。

规模增长 盈利领先

3月27日,世茂公布2017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世茂2017年签约额突破千亿,达1007.7亿元,超额完成2017中期调整后的880亿签约目标,完成率达114.5%,签约增长率47.9%,计合约销售总面积为 606.2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上升23.3%,进入高增长轨道。

各类数据指标体现出,2017年是世茂的业绩增长大年,在前11月以887亿元销售额提前完成年度目标,12月单月实现120.7 亿元的合约销售额和750,482 平方米的合约销售面积,分别同比上升 101% 及 72%,成为全年销售最高月。

相比2016年,世茂2017年在土地市场上的权益后投入已达679亿元,增逾一倍,而这也为世茂未来几年的业绩爆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业绩大增的同时,世茂2017年毛利额大幅提升31.1%至214.3亿元,利润率行业领先,股东应占核心利润达69.3亿元,同比大幅上升23.4%,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净负债率连续6年低于60%

在规模为王的时代,世茂审时度势,内功修炼成效显著。2017年报显示,净负债率与融资成本大幅降低,净负债率为58.9% ,连续6年保持在60%以下,始终处于行业最低水平行列;融资成本实现2015年来的2连降,由2015年的6.9%降至2017年的5.3%,属行业较低水平之一。在今年行业持续去杠杆,加息预期走强,融资成本普遍上升的大环境下,世茂以领先行业的多元融资渠道,不断优化资本结构、持续保持低息成本优势、有效平衡收支,使得融资成本保持行业较低水平,保证企业在行业调整期持续上行。

在融资环境趋紧的2017年,世茂在国内资本市场上仍取得重大突破,充分体现出交易商协会对境外优质上市公司的认可。4月28日,世茂获批80亿熊猫中票,成为民营地产企业中首批获批企业;2017年9月13日,发行65亿国际广场ABN,期限20年,平均利率4.8%,为同一时期的行业最低利率,也是全国银行间市场首单商业地产公募资产证券化项目。除此之外,世茂还获得发改委外债额度,于2017年发行10亿美金高级票据;2018年1月,世茂抓住市场波动前机会,开年首月成功发行5亿美金高级票据;2018年3月世茂首次发行9.5亿人民币“点心债”,据悉认购反应热烈,侧面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世茂的业务表现和未来前景充满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世茂分别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提前赎回8亿和6亿美金高级票据,进一步降低集团平均融资成本。

现金流充裕 位居行业前列

2017年,世茂通过清理存量应收、提高现金付款比率、实行季度奖罚星等一系列举措促进回款,使世茂2017年销售回款达807亿,回款率达80%,属行业前列水平,有效为企业资金充裕和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世茂账面现金330.07亿元,同比上升48.4%;未动用银行贷款额度人民币约200亿元,连同未动用已获批熊猫中票额度80亿元,世茂可动用资金充裕,充沛的现金流无疑也为其应对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张弛有度的节奏控制下,2017年世茂规模增长的背后是强劲的财务综合实力、控制力和优秀的融资拓展能力,为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增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同时使得企业能够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一方面将自身风险降到最低,一方面适时而动,掌握出击的主动性,并确保未来规划与目标的实现。

重仓一二线城市及周边 货源溢价空间大

在获取土地方面,世茂在2017年新增土地储备为1060万平方米(权益前)。重仓布局基本面较好的一二线城市,或承载一二线城市周边的外溢需求的三四线城市,新增土地储备分布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厦门、武汉、香港等核心城市。

目前世茂土地储备分布于全国47个城市、165个项目,共4790万平方米(权益前)。2018年可售资源非常充足,实现了在重点区域及核心城市群均有充足资源储备的布局,货值超过8000亿,其中长三角、华北、福建及粤港澳大湾区都超过1500亿。

战略性的深耕城市及合理的土地获取价格,确保了项目的发展空间及抗风险能力。自2015年起,世茂持续调整供货节奏和结构,在三四线城市实行严格的“以销定产”控制开工,将供货的重心转向一二线城市。世茂2016年重点突破三、四线城市,实现库存去化,货源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2017年,世茂加大了在华南、京津冀等热点城市和市场的布局,积极分享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雄安新区等国家宏观政策重点覆盖区域的红利;华南表现尤其亮眼,接连斩获深圳龙岗、香港长沙湾等战略地,粵港澳大湾区土地储备优质充裕。

本着通过合作、收购及战略获取的购地策略,世茂2017年底价招拍挂、收购、合作占比约45%。目前,世茂总土地储备平均成本为每平方米人民币5108 元,相对低廉的土地储备成本为日后利润率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证,并成为世茂房地产在全国未来数年增长的持续支撑。

7月,世茂以47.9亿元的成交价,成功联合竞得北京大兴瀛海镇地块。10月,世茂以总价15.3亿元成功斩获福州城市108大厦宗地,或创造未来福州乃至福建的第一地标。11月,重回香港补仓的世茂,以172.88亿元拿下长沙湾新九龙内地段罕见的市区海景土地,用于住宅开发。12月,谋定大湾区深度布局的世茂,以240亿元重金获取深圳深港综合体项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划内将建一栋700米左右的超高层建筑。一二线城市的积极布局将奠定世茂未来的增长潜力及穿越周期的能力。

得益于一二线的土储增多,2017年,世茂平均销售均价亦有大幅提升,相对2016年的13850元/平米,提升至16623元/平米,升幅20%。

运营提效 为规模增长添内核动力

世茂今年取得的亮眼成绩单,除了领先行业的财技策略与张弛有度的把控能力之外,背后的“秘诀”就是运营管理方面的提效改革与产品力的提升。运营提效为规模增长提供内核推动力,而产品力则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遵循“有品质的高速增长”,世茂2017年在运营能力和产品端同样持续高品质的升级与优化调整。管理上,充分授权地区公司,增加长效激励机制,树立经营意识,以独立核算的公司化运作激发地区公司的主人翁意识。

在获得充分授权后,福建地区公司的动能和活力被极大激发。据第三方机构统计,世茂在2017年以251亿的业绩一举摘得福建省销冠。依靠标准化效率逐步提升,福建地区公司项目平均上会周期与设计周期得到了极大缩减,有效实现快周转。截止2018年3月中旬, 福建地区公司销售业绩已突破100亿,率先领跑赛道;新增货值超过200亿,布局重点市区优质地块及省内强县市,全面迎来良好的开局。

市场化运作将有效促进地区公司间同台竞技,从而实现产品力、周转、投资、内控以及配套服务等维度的全面提升,最终助力地区公司的战略发展和品牌美誉度的塑造,对地区规模扩张进程有强力推动作用。

业务分布上,世茂多年前具有前瞻性布局的多元化业务格局,随着“一体两翼”战略的实施愈发聚焦,一体是指主业房地产,两翼则是酒店与商业。2017年,世茂与喜达屋资本集团强强联合,成立世茂喜达酒店集团(简称世茂喜达),计划四年内扩张酒店至100家,酒店商业租金较2016年大幅上涨23.1%。商业方面, 2017年世茂完成全新四大商业产品线、两大办公产品线的梳理与发布,进一步明晰商业品牌定位。随着2018、2019年诸如上海世茂深坑洲际酒店、上海世茂广场、香港东涌世茂喜来登酒店&香港东涌世茂福朋喜来登酒店、深圳世茂前海中心、上海滨江世茂大厦等多个明星级酒店、商业项目的入市,相信酒店、商业“两翼”将发展迅猛,锻造世茂未来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产品力提升 夯实可持续性发展基础

2017年,世茂通过精研和梳理,形成了5条不同风格的产品线,包括公寓类刚需、改善、高端/顶豪三档,别墅类中高端、顶豪两档,覆盖了客户人群不同阶段的住房需求。其中,改善类公寓产品“璀璨系”和中高端别墅类产品“国风系”已正式发布。

产品线不仅以“越级体验”增强客户粘性,通过聚焦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提升产品竞争力,更凭借积淀丰富的高品质人居开发运营理念和经验,为公寓领域刚需及改善型产品注入刷新行业认知的新价值。

在适应规模化发展的路径上,产品化体系响应市场最新变化,产品结构更加清晰、合理,适应了人文、城市、科技的发展。世茂新的几大产品线已经在2017年获得了媒体、市场的较多关注和报道,树立了行业口碑与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 2018年将有两条顶豪产品线入市,天誉系和龙胤系,分别是公寓和别墅的产品类型,提升产品溢价与销售流速,且18年产品线覆盖率将大幅提升,进一步助推知名度提升与规模化发展。

2018年,世茂充足的优质货源、极其稳健的财务管理将保证未来高增长;产品力将持续提升,树立行业标杆;持续进行的管理改革也将激发更多地区公司生产力,辅助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实现真正有质量的增长。

责任编辑:张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