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文化馆如何革新宣教老腔调?转型成接地气的服务型新馆

作者:周咏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3-22 14:48:55

摘要:必须从拓展工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作品创作、深化改革创新等方面推动文化馆的转型发展

周咏梅

长期以来,文化馆作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改革面临新形势出发,文化馆在提高站位、聚焦主业、推动发展、与时俱进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必须从拓展工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作品创作、深化改革创新等方面推动文化馆的转型发展。

传统文化体系亟待转型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对“十三五”时期加快文化发展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文化馆作为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必须主动融入文化发展改革大势,在转型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型,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生力军作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发展改革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文化建设有了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一系列新论述新要求,为新时期文化发展改革目标任务的确定和路径的选择提供了具体指导。

其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对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亟需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创新文化产品的供给渠道和方式、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另外,市场化和信息化持续推进对文化发展改革带来了新挑战。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产业迅速壮大,一大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迅猛发展,这既为我国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扭曲了文化资源的配置,导致了文化产业蜂拥而上的“滥文化”现象,对传统文化、公益文化的发展造成一定冲击;另一方面,当前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互联网影响广泛而深刻。在此背景下,文化服务对象大量向网络转移,导致传统的文化供给渠道受限、供给对象流失,迫切需要原有文化服务平台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同时,网络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渗透到社会阶层各个层面,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冲击着传统文化体系。

文化馆短板知多少?

面对新的形势要求,当前文化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在提高站位、融入宣传思想工作大局方面有待进一步作为。文化馆作为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服务阵地,在群众思想文化宣传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天然优势,但从当前工作实践来看,一方面我国相当一部分文化馆在工作中普遍缺乏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大局的意识,对加强和改进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高度重视和统筹谋划,存在着简单文艺化的工作趋向,在文艺作品和服务的供给中忽视对思想文化主旋律的宣扬和传播,甚至为了迎合市场和受众需要,出现一定程度娱乐化、庸俗化的现象,偏离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另一方面部分文化馆在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方面机械式地完成上级单位部署,不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存在简单化、形式化、宣教化的情况,没有真正做到寓教于理、以文化人,让宣传作用和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二、在聚焦主业、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方面存在一定程度弱化。文化馆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从近些年来文化馆工作发展的实践来看,部分文化馆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存在着忽视公益主业,热衷发展文化产业的趋势,致使商业服务增多、公益职能受挤压。部分文化馆在工作开展中以经济导向为主,忽视公益职能发挥,在文化艺术生产、文化艺术培训、文化艺术活动中存在商品化倾向;部分文化馆在服务内容上以对“上”为主,多着眼于上级单位下达目标的完成,配合上级单位活动的部署,主动、创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不强烈,公共文化产品单一、陈旧、低端,缺乏对群众文化需求的研究和工作内容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在服务方式上,长期以传统的文艺表演、送戏下乡、作品展览等单向文化传播、宣教式文化传播、小范围文化传播为主,缺乏开放式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资源的协同共享。特别是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缺乏网上阵地的建设和网络手段的运用,在服务方式多元化方面存在不足。

三、在推动发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受到削弱。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文化资源短缺,文化馆作为政府赋予专门文化职能的文化事业单位,具有极强的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创作推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文化产品供给日趋多元化,许多文化馆传统核心业务已经进入市场,竞争优势荡然无存,文化馆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受到削弱。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多元化,呼唤更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文化作品,部分文化馆在产品供给方面的升级速度未能及时跟进,缺乏对群众文化、大众文化的理论研究和产品创新,没有在社会发展变革中形成新的独特优势,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在群众文艺作品创作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部分地区文化馆甚至在社会大量同质化竞争中存在着边缘化的风险。

四、在与时俱进、推动自身改革发展的力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当前形势下,部分文化馆缺乏与时俱进的服务意识,依然以计划经济时代的“官方阵地”自居,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计划经济模式,在推动自身改革发展方面进展缓慢:文化馆的组织架构冗杂,权责不清晰,扯皮推诿、人浮于事的现象时有发生;管理理念和水平相对滞后,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人员流动性较差,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是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动力不足,缺乏业务规范和服务标准,工作随意性较强;是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以服务对象为主导的评价考核机制,忽视对文艺服务、文艺创作等核心业务指标的标准化评估,在工作导向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以创新精神推动转型发展

那么,新形势下,文化馆该如何转型发展?

首先,进一步拓展工作职能,在加强和改进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既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积极面向广大群众主动策划开展形势政策宣讲、主题文化教育、理论文化交流等主题鲜明的思想文化活动,设计有特色、有实效的活动载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讲和传播;也要在文艺演出、文艺培训、文艺展览和文艺作品创作等常规业态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加强主流思想文化宣传,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

其次,切实提升服务水平,积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要注重优质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汲取,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优化和创新文化资源配给结构。也要秉持机会均等与平衡差异的原则,尊重不同地域、民族或个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自由选择权利,推动建立健全全民共享、多元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广、更深、更灵活地惠及普通民众,建设人人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园。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互联网+文化馆”,形成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

第三,坚持以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要把握正确创作导向,加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质养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注重在作品创作中改进和创新话语体系,讲时代语言,呈生活气息,用更加接地气、合民意、暖人心的话语模式创作文艺产品,让文艺产品打入群众内心,赢得群众认同。既要抓好传统文艺、民族文艺的创作,也要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动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的创新性融合、融合性发展。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发展活力。要优化组织管理结构,改革机构设置,推动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的科学化,切实提高工作效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创新:一方面推动打破现有的人员结构和用工制度,广泛吸纳优秀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改革分配激励机制,打破以往的大锅饭分配方式,按照企业化的方式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增强内部活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意识,探索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推动办馆理念由以“我”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型,加强“服务型文化馆”建设。改进评价考核机制,优化评估标准,推动建立健全以群众为主导、以核心职能发挥为主要标准的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估机制对文化馆工作转型发展的倒逼作用。(作者为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副研究馆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