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局合一”之后 食品质量问题终于有人管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两会报道
“核桃花生饮料里既没有核桃,也没有花生,味道全靠香精,一罐料汁生产8000瓶。”昨晚,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又拉开了大幕,一条曝光山寨核桃露的新闻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气愤。与此同时,在他们的讨论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思考:这种情况到底应该谁来负责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是质量技术监督局?
在以前,这是一个难以厘清的问题。然而日前提请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这一切变得简单——因为这三个部门,即将合并成为一个。
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务委员王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方案提出,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王勇指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关键环节。“三局合一”完善了市场监管体制,推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三个和尚”不再没水吃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方案有利于完善市场监管,规范执法的机制,推进市场监管和执法的体制制度建设。过去市场监管分工商部门、质检部门、食药监等等,容易形成执法和监管缺位、不到位、空白的现象,也可能形成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机构之间就会形成壁垒,机构受工作利益的制约,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严重。合并以后,市场监管和执法的权威性、统一性、规范性都会进一步提高。
随着改革的深入,监管对于市场起到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因此,从前“一头猪要十一个部门管”、“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低效监管,势必会对未来发展形成阻碍。今年2月底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改革和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整合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协同,形成市场监管合力,正是针对这一问题。
不过,虽然新设立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实行“大部”监管,可以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问题,但部门内部仍要有具体分工与合作。因此,“三局合一”后能否“融”成一体,会不会彼此水土不服,是更多人关心的问题。有专家指出,这一整合难度实际上还是非常大的,如何进行内设机构设置,整合后的职能设置是否科学,都需要一个磨合期。
地方“倒逼”的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政策在地方早有试点。2014年到2016年间,上海、江苏、重庆、陕西、河北等地的市(区)县中,许多都已经将工商、食药监、质监三个部门合并成市场监督管理局。
业内人士分析,2013年启动的食药监管机构改革,将食品安全办和食品药品监管的职责,以及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的部分监管职责加以整合,是“大部制”监管的初步探索。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地方无力单独设立这样一个新的监管机构,而是选择将食药、工商、质监综合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监管局。
而这些地方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后,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并非分工不清,而是上下级关系无法理顺。例如,江苏省南通市的一份《关于县级工商质监食药监整合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就指出,据不完全统计,该市自组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来,省市两级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共下发文件401件,其中食药监、工商条线来文涉及工作部署的占80%,质监条线来文涉及工作部署的占90%,其中很多工作内容相近,可以统筹部署、一次性完成。
同时还有缺乏统一的执法服装和执法文书,以及各个部门的信息平台互不相通,缺乏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等。以上问题在中央到省级单位“三局合一”改革之后,都将成为首先解决的重点。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