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2017 让部分自主品牌先强起来

作者:孙斌 翟亚男 刘金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1-05 17:32:54

摘要:目前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已从2013年的35.20%快速上升至43.36%,并且这一比例有望继续提升。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蛰伏,自主品牌已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全新阶段。

​2017 让部分自主品牌先强起来

2017 让部分自主品牌先强起来

曾长期被合资品牌打压,被迫游弋在车市底部;也曾多次尝试向上突围,却无法摆脱低质低价的宿命。历经30几年发展的自主品牌,一度已经走到了生死边缘。在全球最大、最活跃的的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却迟迟夺不回话语权。

不过,这一切正随着部分自主品牌的崛起而改变。2017年,在中国汽车发展史值得将自主品牌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吉利领克、长城WEY发出了自主向上的最强声音,打破车市固有的“阶层”禁锢;上汽、长安的互联网汽车及无人驾驶技术,为自主品牌找到了逆袭的新路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遍布全球6大洲200多个城市,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当之无愧的销量王;广汽传祺接三款高端车型GS8、GA8、GM8的相继落地,在各细分市场给了合资品牌致命一击……

数据显示,目前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已从2013年的35.20%快速上升至43.36%,并且这一比例有望继续提升。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蛰伏,自主品牌已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全新阶段。

2018年,中国车市注定将迎来从未有过的变革期,自主品牌的脚步更显紧促。据不完全统计,今年42家自主品牌车企将有92款全新车型以及64款改款或新能源版车型上市,可以想象,自主品牌又将呈现出一番壮观的景象。与此同时,新政策、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也将刺激自主品牌主动全面的迭代升级。

潮汹涌,路漫漫,在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道路上,自主品牌已不容退让,前路艰辛,但曙光已现。


吉利 胜在布局的谋篇大师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孙斌 北京报道

“昨夜斗北回,今朝岁起东”,新年伊始,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用这样的开篇词打响了集团2018年的首仗序曲。就在李书福发表集团内部致辞2天前的12月27日,吉利控股集团与欧洲基金公司Cevian Capital达成一致,将收购其持有的沃尔沃集团(AB Volvo)8,847万股的A股股票和7,877万股的B股股票。项目交割后,吉利控股将拥有沃尔沃集团8.2%股权,成为其第一大持股股东,并拥有15.6%的投票权。

“一带一路”指引商用车布局

在参股沃尔沃集团,获得AB股控制权之前,市场面传出吉利有意收购戴姆勒3%-5%的股份,不过,戴姆勒最终拒绝了这项提议,并告知吉利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股票。

若吉利控股成功晋升为戴姆勒第三大股东,那全球商用车的商业版图可能就此重写。此前,业界关于吉利的意向收购,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意在戴姆勒电池板块,其二,重在推动商用车市场整合,而实质上,李书福去年底的资本棋局是一语双关的,入股戴姆勒,除了在国内市场可推动与福田系的市场整合,在全球市场上,更有可能助力吉利集团在商用车制造链及商用车电气化方向的推进。

而总部位于瑞典的沃尔沃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卡车、客车、建筑设备、船舶和工业发动机的制造商,旗下拥有沃尔沃卡车、UD卡车、雷诺卡车、沃尔沃客车、沃尔沃遍达发动机等品牌;也是少数能够与戴姆勒集团、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商用车领域抗衡,同时具有核心技术的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前11个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直接投资124亿美元;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3%。不难预见,未来一段时期“一带一路”沿线对商用车和建筑设备需求量将非常庞大,

由此看来,收购沃尔沃集团一战,不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是基于吉利的战略布局,非打不可,志在必得。

销量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商用车产销量为340.4万辆和342.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7.2%,其中,货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8.7%和18.2%,高于乘用车市场整体的12.7%和13.1%的数据。与此同时,周边巨头在华的动向也在第一时间刺激着吉利加速布局。

2017年11月27日,大众汽车集团、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探讨成立多用途汽车(包括但不限于皮卡、MPV、电动商用车等)研发、销售合资公司;12月15日,雷诺集团与华晨汽车签署合同组建合资公司,并宣告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计划生产销售以金杯、雷诺、华颂三个品牌为主的商用车型。

在吉利入主沃尔沃集团之前,商用车市场,主要被几大国有汽车集团垄断,民营车企很难介入,除有比亚迪切入新能源客车先例外,这块民营车企的处女地或许也是未来吉利与沃尔沃集团的蓝海。

乘用车市场的鲶鱼效应

在高举商用车收购大旗同时,2017年1-11月份,吉利集团销量达109.3万辆,同比增长超过66%,几乎提前一个月完成了经过修订的110万全年销量目标,这是李书福ALL IN乘用车制造链后,取得的历史最佳成绩单。


但在2017年收获的所有光环背后,李书福通过8年时间,最终收获的价值将远大于眼前的所有。

2017年8月4日,当媒体都聚焦于“领克01”身上时,李书福和吉利控股,通过“宁波时空方程技术有限公司”,实现整合包括沃尔沃在内的存量核心技术资源、联合研发新技术、联合采购,进而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夙愿。

这家公司由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汽车以50:50的股比合资成立。而吉利借此注入的资产,一是包括沃尔沃号称花费110亿美元研发的SPA架构,以及沃尔沃的四缸发动机技术;二是吉利控股花费200亿元研发的CMA架构,即领克现在所使用的产品架构,这个架构的研发费用由吉利控股掏,活由吉利和沃尔沃一起干。

这意味着,吉利控股旗下所有品牌可共享现存以及未来的全部核心技术资源,而随着平台技术逐步的应用,将协同沃尔沃、领克、吉利三个品牌的零部件采购。未来,甚至远在马来西亚的宝腾也将会被纳入这个体系。

2018年可见的行情是,在沃尔沃核心技术武装下的领克和吉利品牌,将快速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车型,吉利及沃尔沃的的背后,代表着一家年产200万辆汽车的集团公司,大量采购成本的缩减。吉利,就像一条优秀的鲶鱼,放之全球汽车市场,它的成长性都让大众、戴姆勒、日产—雷诺联盟值得尊敬。

回首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18亿美金的收购价对彼时的李书福而言,是一笔巨款。当时的尹同跃很同情书福,太玩命了,担心吉利会“熔断”。8年后,李书福将核心技术合资公司50%的收益权给到沃尔沃,使得沃尔沃董事会、小股东、工会和地方政府心悦诚服。

直到2017年年底,吉利都未向沃尔沃派出一名来自吉利控股或吉利汽车的高管,8年韬光养晦,台州人所有的付出和等待都是值得的。


上汽 插翅互联网的逆袭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翟亚男 北京报道

经历了几年的积累和沉淀,上汽乘用车终于在2017年迎来了大爆发。

近日,上汽乘用车公布了2017年最新销量数据,全年共销售新车超过52万辆,同比增长62%,比2016年增长了将近20万辆,增速领跑整个行业。其中,上汽互联网车型销量将近40万辆;新能源车型的销量也超过6万辆,同比大涨140%。

成功插上互联网翅膀的上汽乘用车,成功趟出了一条自主品牌逆袭之路。在奔向“新四化”的路上,上汽自主无疑已成为先行者。

双品牌比肩

互联网汽车已彻底颠覆了汽车进化的方式,在线升级就是汽车能够以最低成本实现换代的解决方案。日前,上汽荣威正式启动基于AliOS的智联网汽车整体解决方案-斑马智行2.0空中升级。接下来的4个月内,将有近40万辆互联网汽车陆续完成升级,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汽车在线升级。此次升级,上汽与阿里共同打造的“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将作为首发,引领旗下互联网汽车进入2.0时代。

在国内自主品牌车企中,上汽乘用车最早踏上“互联网+”快车道,并将汽车网联化标签牢牢黏贴进品牌内核,凭借“网红车”荣威RX5的推出一炮而红,上汽乘用车其后的涨势一发不可收拾。

2017年上半年,爆款荣威RX5不断传来销量增长的佳绩,在RX5的带动下,整个“荣威家族”的产品也迅速突破。在高品质化、互联化、电动化等前瞻消费趋势的驱动下,荣威迅速上市荣威i6、荣威ei6、荣威ERX5三款重磅全新车型,亮相纯电动超级轿跑SUV概念车荣威“光之翼”Vision-E Concept,再加上早前上市的荣威RX5及其混动版荣威eRX5,不难看出,以互联网、新能源为核心产品竞争力的产品矩阵布局正不断完善。在细分产品方面,上汽乘用车也进行了大胆尝试,于去年广州车展亮相了首款纯电旅行车——Ei5。对于这款车,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俞经民这样评价道:荣威Ei5是新生代荣威新能源产品的开篇之作,“互联网*新能源”的标签也将正式进化为“智联网*新能源”。

而与荣威并称为“上汽双骄”的名爵在去年也取得了大的突破。专注于为年轻人造车的MG名爵品牌,推出了互联网汽车名爵ZS,进一步丰富上汽互联网车型矩阵,并带动MG名爵品牌全面提速。作为“年轻人标配的首台互联网SUV”,名爵ZS以月均销量过7000辆、连续两个月闯进同级排行Top5、上市4个月热销近3万辆的强势表现,为MG名爵品牌交出了亮眼成绩单。而全新名爵6上市26天后就实现了大额订金订单的“万级突破。近日,国家级权威汽车舆情数据平台“中国汽车产业数据信息平台”公布的去年11月乘用车口碑榜上,全新名爵6以54.41的口碑满意指数位列第一,上市仅1个月即力压合资品牌,成为同级最佳的口碑之选。

在产能布局方面,上汽乘用车也传出另一喜讯。1月2日,上汽集团正式启动自主品牌郑州基地二期项目建设。该项目将于2020年正式投产荣威、MG品牌多款系列产品,年产量将达60万辆。郑州基地二期项目的启动,进一步完善了上汽自主品牌上海临港、南京浦口和郑州经开生产基地“三地联动”的产业布局,到2020年,上汽自主品牌三大基地整体年产量将超过120万辆。

东南亚破局

为了平衡双品牌战略的发展,上汽乘用车于去年第三季度完成了名爵与荣威的“分家”, 而全新名爵6是名爵品牌独立运营后的第一款产品,它的上市开启了上汽乘用车双品牌运营的全新时代。

在外界看来,荣威与名爵形成“竞争”关系已逐渐形成。不过,作为同门兄弟,上汽对荣威和名爵的规划中,最大差异就体现在两个品牌的国际化程度上。与荣威深耕本土市场不同,名爵身上固有的国际化基因,使其肩负着上汽自主品牌走向海外市场的重任。从更具国际化的设计元素不难看出,名爵同时也希望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上汽MG在泰国市场销量超过12000辆,同比增长超过50%,其中互联网SUV名爵ZS登陆泰国,目前订单已经超过3000辆,成为泰国车市最为活跃的汽车品牌之一。数据显示,自2014年首辆名爵6在泰国下线以来,实现了复合增长率200%的突破。而早在2016年,MG就已跻身泰国乘用车前10榜单,成为泰国车市最活跃的汽车品牌。

近日,上汽集团投资打造的泰国春武里府新工厂正式投产,总投资逾10亿美金、年产10万辆,为MG名爵打造面向全球年轻化市场的重要制造基地。“中国人都想做好国际品牌,我们是很幸运的,因为名爵本身就是国际品牌。” 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俞经民表示。资料显示,上汽早已经在许多海外市场试水,最终敲定首选重点市场是东南亚,巨资投入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车市,如今上汽泰国春武里府新工厂的投产,无疑将进一步实现名爵ZS对于泰国市场的快速响应。可以说,这既是上汽自主海外战略的一大跨步,也是中国本土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

此外,上汽集团也积极推动全球布局,建立了英国、泰国、印尼、印度4个生产研发基地,建成近500个海外营销服务网点,同时产品已经批量进入英美澳等发达国家市场。据悉,到2020年之前,上汽乘用车在海外市场的规划都将使用MG名爵品牌。为使产品更具国际化视野,上汽乘用车设计团队为挖掘MG品牌的内涵与价值,一直以来陆续派遣年轻设计力量去英国工作与学习。作为源自英国的品牌,在欧洲MG拥有一定知名度,MG的设计理念和元素也符合欧洲消费者的审美,这给上汽乘用车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根据上汽集团此前的规划,2018至2020年,上汽将陆续投放10余款新车,涵盖MPV、SUV、轿车、休旅车以及新能源等多个细分领域。在2018年的新车上市时间表中,包括一辆全新的小型SUV荣威RX2以及一款中型7座SUV产品;在新能源车型上,名爵会推出名爵6 PHEV、名爵ZS也会有PHEV和EV两款新能源产品。

毋庸置疑,上汽乘用车俨然已经成为上汽集团2017年最重要的增长点。展望2018,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上汽乘用车显然已做好了更加充足的准备。


广汽 洞见市场的进化论者

实习记者 刘金 北京报道

在汽车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广汽集团却实现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广汽集团2017年产销创历史新高,11月份销售新车18.05万辆,同比增长3.53%,2017年累计销售为182.28万辆,累计同比增长23.04%。

在广汽集团的销量排名中,自主品牌广汽传祺销量排名第二。2017年,广汽传祺逆势上扬,全系累计销量达到50.86万台,同比增长37%。年初广汽传祺制定了50万销量目标,目前已超额完成任务。

作为广汽集团核心业务的整车板块,2017年广汽传祺业务快速壮大,与日系、欧美系合资企业的三足鼎立格局进一步优化,五大整车企业全部实现正增长。

广汽传近期对外公布产品计划称,将推出4款新车进一步完善产品矩阵,力争到2020年实现100万台的产销目标。2018年广汽传祺将冲击70万的年销量目标,在新产品方面,明年广汽传祺还将推出4款新车,不断丰富产品线,为实现其2020年销量达100万辆奠定了基础。

自主发展迅猛

从2015年的130万辆的销量倒2017年底实现200万辆的销量新高。广汽集团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双向增幅。2017年广汽传祺销量突破50万辆,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广汽集团的自主系发展十分迅猛。

成立9年的广汽传祺,是成长最快的中国汽车品牌。通常自主品牌都是从低端产品切入市场,一步步稳打稳扎向上走,而广汽传祺自成立以来就坚持中高端品牌定位,坚持国际标准和正向开发,上市六年来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85%。

2015年以来,传祺的营销策略即是集中资源,打造爆款车型或者说明星车型。传祺处于一个急速上升的时期,同时品牌和车型形成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要坚定地集中资源,打造明星车型。

在SUV细分市场,广汽传祺打造了GS4、GS8双明星车型。2015年4月,广汽传祺GS4上市,这是广汽集中力量打造的一款中型SUV 。2017年传祺GS4 销量超33万辆,稳居SUV前二;2017年10月、11月GS8销量连续破万,雄踞豪华大7座SUV榜首。

发展拳头产品,更不忘在高端布局,2017年12月30日,广汽传祺高端商务车 GM8上市以后,GA8、GS8 、GM8三八战略完成。上广汽传祺在中国品牌中率先构筑了涵盖轿车、SUV、MPV的C级高端产品矩阵,三款车定位均在20万以上市场,标志着广汽传祺全面开启了中国品牌高端化的新时代。

而传祺SUV家族的另外两款车型——GS7和GS3,自2017年8月底上市至今也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GS7订单超2万辆,GS3订单超3.9万辆。在轿车领域,通过启动“轿车振兴计划”,对GA8、GA6进行了重新定位和重点推广。GA6从下半年开始月均销量超2500辆,居细分市场前列。GA8连续数月位居中国品牌C级轿车细分市场第一。

J.D. Power在2017年9月底发布的2017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M(IQS)显示:广汽传祺再次获得中国品牌新车质量的桂冠。从2013年至今,广汽传祺已经在中国品牌中连续五年排名第一。GS4连续两年夺得中国品牌紧凑型SUV新车质量第一名。

除了发展传车型,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广汽集团也早有布局。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于2017年上半年奠基,一期工程于9月份开工建设,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规划产能为40万辆/年,将为广汽传祺新增20万辆/年(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建项目,计划总投资46.94亿元,打造开放共享智能制造平台,计划于2018年底建成。

开拓国际市场

广汽集团始终把“打造成为世界级的中国品牌,做产销研全球化的国际企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在全球舞台上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2014年,广汽乘用车正式启动国际化战略,明确初期出口区域将集中在南美、中东、东南亚和东欧等市场的10余个国家,2015年前后择机进入北美和欧洲市场。

目前,广汽集团已完成中东、东南亚、东欧、非洲、美洲五大板块14个国家布局,初步构建全球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并已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以保证符合当地环保监管标准和满足消费者需求,计划不晚于2019年进入北美市场。

以往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市场的开拓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或者在亚洲一些国家,广汽传祺之前也是在这些国家开拓市场。广汽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表示:“我们认为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非常庞大。进入欧美发达市场,无论是对我们自我提升,还是提高我们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挑战自己,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里率先提出,要在2019年进入北美市场。”

按照规划,广汽传祺将分三步进军北美市场,初期是以产品认证及市场调研定位为主;中期则提升品牌,实现整车批量出口;远期是实现北美生产、销售的本土化。

冯兴亚认为品牌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是广汽传祺在海外发展的最大挑战,而品牌建设的核心则是产品技术的内涵。“没有高品质的产品,没有让消费者受欢迎的、赢得口碑的产品支撑,所有品牌建设活动都无法持续,而且也不长久。产品的提升、技术的升级,这是整个品牌建设的核心所在。”冯兴亚直言。

据了解,目前,广汽传祺已成立美国硅谷研发中心,结合北美市场的专业调研、法律法规的认证以及意向经销商的沟通,正在研究和探索未来在北美的品牌运营模式。在产品开发的同时,广汽传祺将同步进行品牌导入和渠道开拓,计划2019年正式进入北美市场。

广汽集团表示,要努力实现2018年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0%以上,其中自主品牌产销增长20%以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