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萧股市”,走好

作者:刘诗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17 23:31:31

摘要:11月15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官方网站变成了黑白色,悼念14日逝世的该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有“萧股市”之称的萧灼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11月15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官方网站变成了黑白色,悼念14日逝世的该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有“萧股市”之称的萧灼基。

那个永远风风火火、脸上挂着亲切随和笑容的学者离开了,留下60余万字的中国首部《马克思传》《恩格斯传》《我国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证券全书》等不胜枚举的等身著作,以及在政治经济学、金融保险、资本市场等领域的无数科研成就。

北大经济学院前副院长、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雎国余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史上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式,难免会有些不成熟的地方。萧灼基的思想就是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他认为其过程中不完善有瑕疵的地方应该要给予客观分析,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否定整个发展,因噎废食,要呵护新生的资本市场。

倡导国企两权分离的“异类”

萧灼基于1933年12月生于广东汕头,195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后留校攻读研究生,1959年10月到北京大学经济系工作。他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长期活跃在经济理论界的最前沿。逝世前,除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他还任全国政协常委兼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聘顾问等职务。

在许多同事和学生眼中,敢言是萧灼基最鲜明的性格特点。1981年,他发表了《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一文,大胆提出“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主张按商品经济原则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企业。当时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长期被看作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异己”,这一观点在学术界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长期和萧灼基共事的《经济科学》常务副主编洪宁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忆,当时许多学者都是在苏联学习政治经济学后归国,他们的理论架构以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对市场很排斥。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萧灼基在经济学界甚至学院内都被视为“异类”。“萧老师能独树一帜,提出来这些新理念,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定力的。”她说。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萧灼基也提到那篇文章带来的争议:“那时一个权威内部刊物以《一个值得注意的理论动向》为题发表论文的摘要,社会上传说某位权威人士点名批评了论文的观点,不少好心的朋友对我十分关切。”不过,时间证明这一理论的可行性,他也因此获得了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首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金三角奖”等多个经济学重要奖项,奠定了在经济学界的地位。

1989年,他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必须突破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不是商品”的理论;1991年,他指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并对市场经济的特征、功能作了详尽的论述。这些我们现在看来已经化为常识、不言自明的基本理论,在当时都是他投向僵化体制的炸弹,炸开了阻碍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坚冰。

呵护资本市场的“萧股市”

此后,为了系统地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萧灼基于1996 年倡导、成立了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并兼任所长。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对“创新”有着执著追求的萧灼基又把眼光转向了金融证券市场。他主编了500余万字的《中国证券全书》,这是迄今为止有关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工具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4 年起每年主编《经济分析与展望》《金融市场分析与展望》金皮书,出版了《谈股论金》《纵论股金》等系列著作,推动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他还经常发表对股市的观点,经常提醒股民“股市有波动,投资有风险,选股要谨慎,持股要耐心”,因此被称为“萧股市”。

在报道中,1994年7月上证指数从1993年5月的1500多点已跌到300多点,萧灼基预测股市已经触底,下跌空间不大,果然8月开始就出现大幅度反弹现象。

也是在股市问题上,他和吴敬琏成了“老对手”。2001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中,吴敬琏谈到“中国的股市很像一个赌场,而且很不规范”。针对“赌场论”,萧灼基、厉以宁、董辅礽、吴晓求和韩志国都做出了回应和反驳,萧灼基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股市不是赌场,不是零和游戏,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

时至今日回头来看,他们的论战与其说是股市的本质之争,更像是一种态度之争:吴敬琏对股市中部分不规范的行为持不可调和的态度,而包括萧灼基在内的学者们则担心一剂猛药下去可能反而揠苗助长,本不成熟的中国股市或会因此剧烈震荡。

马克思主义的传薪人

在采访中,多位学者向记者表示,萧灼基教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很多创见,都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精深研究。

1983年,在马克思逝世百周年时,萧灼基出版了《马克思青年时代》。1985年,在恩格斯逝世90周年之际,他的《恩格斯传》又问世了,这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恩格斯学术传记。1998年,他专程赴欧洲,沿着革命导师马克思当年走过的路程,从特利尔到波恩、从科隆到布鲁塞尔、从巴黎到伦敦,在每一处马克思曾经学习、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留下的历史遗迹。在伦敦,他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马克思最常去的书架前留影,在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前,他驻足凝目,久久沉思。

“几乎我所有的创造性见解,都来自于马克思的理论著作。”接受采访时,萧灼基曾经如此表示。与此同时,他还热衷于向学生宣传马克思的思想。雎国余记得,在一次带领MBA学生赴欧洲游学考察中,萧灼基在法国大巴上还给学生们讲解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

除了理论指导,他更重视调查和调研。他身兼北京、云南、吉林、武汉等省市政府的经济顾问,洪宁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萧老最多的时候一个星期要飞7次,到5个地方做调查、作报告,帮地方政府解决问题,工作效率极高。而且他还非常勤奋,早上9点的飞机,5点钟早早起了床,还要写一篇文章。

长期的劳累让他患上了胃病和糖尿病,2007年,他中风偏瘫,昏迷了一个月,此后开始卧病。然而所有去探望过他的人都有同样的感慨:即使口不能言,他的头脑反应仍非常清楚,对于过去的事情记忆力也很强。

2008年,在病榻上,他出版了沥50余年心血完成的著作《马克思传》,完成了生平的一大夙愿。5年后,昔日的得意弟子李克强已经成为国务院总理,由萧灼基指导的硕士论文《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中“破除二元结构,发展农村工业化,让农民成为市民”的构想也在逐步变成现实。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