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C919二次试飞 宽体机C929正式命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9-29 22:33:53
本报记者王潇雨北京报道
承载着中国在商用飞机制造领域市场竞争希望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商飞)于9月29日正式发布了与俄罗斯联合研发的远程宽体客机项目名称。
与此前传言差别不大,这一机型被命名为CR929,其中C和R分别代表中俄两国英文名称的首字母,而按照官方的解释,“929”中的“9”是最大的数字,寓意长长久久,代表双方合作深远而持久,也代表该款飞机寿命期会更长、运营期会更久,合资公司发展规模会更加壮大;“2”表示该款飞机由两国企业携手合作、联合研制。-500/600/700是飞机序列号,分别代表缩短型、基本型和加长型。
中国与俄罗斯在去年6月签署了在宽体机项目上的合作协议,去年底首次公开展示了中俄宽体机的等比例模型。今年5月该项目的合资公司在上海成立,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开始进行远程宽体飞机的研发。
根据合资公司透露的信息显示,目前双方团队已经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G2阶段),预计年底左右完成G2阶段联合评审,并发放动力装置RFP。
按照规划,中俄远程宽体客机采用双通道客舱布局,CR929-600的航程为12000公里,280座级;通过采用先进气动设计、大量应用复合材料、装配新一代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等提高飞机综合性能指标,宽体客机将比同类机型具有更低的直接运营成本。宽体客机将按照国际主流适航标准开展研制。根据研制经验,从项目启动到实现首飞,预计需要7年左右时间,到实现产品交付预计需要10年左右时间。
对于商用飞机研发中最为重要的动力系统而言,尽管此前中俄双方都表示将考虑与目前有能力研发大型商用飞机发动机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以及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进行合作,但也明确提出将自行研发配套的产品。
为此,在不久前举行的北京航展上,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公司与中国航空发动机公司签署了一项合作备忘录,双方计划共同研发主流标准的商用飞机发动机。
目前在大型喷气式航空发动机研究方面,除了代表最为先进技术的欧美厂商之外,俄罗斯虽然无法成为主流供应商,但在产品成熟度和技术实力上也都显著超过中国目前的水平,因此俄方也提出将其目前正在研发的PD-35作为CR929动力系统的一个选项。
有消息表明中俄宽体机公司已经将对动力装置的具体需求提供给了通用电气航空和罗尔斯.罗伊斯,其中具体的要求包括发动机的推力、油耗以及噪音等关键技术指标。
中国早在十年前就提出将要自行研发大涵道比的喷气式航空发动机,但作为一个重点项目的CJ系列目前仍未成熟,进展的缓慢也使得中国政府在去年下定决心将发动机相关业务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剥离,并单独成立了一个新的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企业。
俄罗斯虽然具备自主研发制造喷气式发动机的能力,也有成熟的产品,但与目前主流的商用航空发动机产品相比在性能上并没有优势,因此就连联合航空制造公司推出的两款新喷气式客机SSJ100和MS21推向市场时也均选择西方国家研发的发动机,而非本国的产品。
可以说中俄联合宽体机项目如果想在商业层面上获得成功,发动机制造商的支持力度以及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产品成熟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与中国商飞而言,9月底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即在完成首次飞行五个月之后,C919于9月28日进行了第二次测试飞行。
据中国商飞方面介绍,此次测试飞行仍然使用第一架原型机,飞行时间持续了近三个小时,飞行高度达到了3000米,并且首次在飞行过程中将起落架收起。
在两次测试飞行期间,中国商飞对C919进行了诸多其他项目的测试工作,碧瑞芙机载系统测试、滑行测试以及与用户联合进行的测试工作等。
据了解,C919将在下一阶段转场至中国试飞院所在的陕西阎良进行后续的测试工作。为了顺利完成这段超过一千公里的转场,测试机还将在浦东机场进行密集试飞,每次时长都在3个小时左右,飞行空域要比首飞时大出一倍,一共有超过30个试飞科目,200多个试验点需要完成。
C919目前已经获得超过700架订单,中国商飞方面预计将在三年后正式投入到商用阶段。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