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洽会投资信号: 中外企业双向踏上“一带一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张智 厦门报道
“如果您明天有时间的话,可以到我们公司来看一下,就在观音山附近。”9月20日下午4时许,厦门投洽会第三天的展览即将结束,南非展位前,一位穿着红色T恤衫的中年男士仍然抓紧最后的时间,用流利的英文介绍自己的业务,并邀请南非展厅负责人到公司实地参观。讲着讲着,他的额头上已经冒出了细密的汗珠,眼神中却难掩商机初现的兴奋。
这位男子是服装外贸企业厦门怡东环球进出口有限总公司的总经理许富贵,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他们公司想跟南非政府进行接洽,将中国的布料出口到当地。“国家提出了政策,我们企业也要挖掘这个机会,自己走出去。”
9月18-21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的场馆里,上述类似的场景经常发生。厦门投洽会召开的几天来,迎来了107个国家(地区)10万多名境内外客商、近700个客商团组、40余家跨国公司、4000多家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签订各类投资项目1577个,总投资金额5326.6亿元人民币。
官方统计数字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覆盖的61个国家签订了8148项合作协议,新签合同价值同比增长36%,而厦洽会更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的大平台。厦洽会组委会会务部副部长、厦门市会议展览事务局局长王琼文表示,“对接‘一带一路’,引领投资新趋势,是投洽会的使命所在”。《华夏时报》记者看到,除了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外,国内外企业纷纷抓紧时机,利用厦洽会平台,沿着“一带一路”延伸自己的海外业务。
中企走得更远
许富贵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两年间,他的公司正处于转型期。由于布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来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弱了,人口红利慢慢消失了。许多做纺织上游的客户群开始倾向于在当地采购,因为他们有一些工厂,可以就地生产销售。其中,墨西哥的一个客户形成了比较成功的运作模式,他们从中国采购布料运到墨西哥,卖给当地工厂,获得了不少利润。
“我们在南非做了一个市场调研,当地还是有非常多的机会,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把前端的材料采购进来,去那边做项目。”他说。于是在厦洽会上,他首先来到了位于金砖国家展厅的南非展位,与当地招商人员进行交流。
南非理查德湾港口高新技术开发区市场经理西卡拉拉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过去的3天里,像许富贵一样确切地向他们表达了合作意愿的客户不下十个,大部分都来自中国,前来询问的更不计其数。“我对目前的结果很满意,但还是需要进一步敲定,毕竟初步只是洽谈,我们期待有切实的合作发生。”
除了传统的外贸行业,新兴共享经济领域的“独角兽”也在厦洽会上寻找“一带一路”的商机。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企业绿色投融资论坛上,摩拜单车政府事务总监孙鹤用英文介绍了摩拜作为中国创新企业走出国门的历程。据悉,在摩拜进入的全球8个国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意大利等是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如何在不同的制度、文化背景下实现无缝对接,让当地民众爱上“中国智造”,是他们面对的最大课题。摩拜公司有关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与当地政府共同商议,制订符合城市发展的合作方案是其海外拓展的重要步骤和模式。
此次厦洽会,共有5000个标准展位、12万平方米展台;3万多个优质项目3000多场投资洽谈务实高效。在签订的1577个项目中,利用外资2320.5亿元人民币,对外投资601.6亿元人民币,区域合作2404.5亿元人民币。
按照“聚焦‘一带一路’、助力金砖合作、促进双向投资”的要求,厦门投洽会用“投资”和“贸易”展区双轮驱动,推动了各国家之间以及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打造了“全球投资集散地”,为丝路沿线各国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勾画了务实合作蓝图。
外企的“中国想象”
“一带一路”既成通衢大道,除了中国企业沿着这条路走出去外,外国企业也在抓紧时间进入中国。
作为通向欧洲的门户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格鲁吉亚以本届厦洽会主宾国身份亮相。800平方米的展厅内部布置成冰川造型,一片耀眼的红色吊顶,写着“格鲁吉亚,营商乐土”、“格鲁吉亚,使生意变得容易”等标语。据悉,格鲁吉亚共派出150多名代表,由10位副部级以上政府官员领衔,并带来出口中国的优质产品以及与中国企业合作的优质项目。
格鲁吉亚被认为是世界葡萄酒的发源地,其种植葡萄、酿造红酒的历史已达七八千年。葡萄酒对于格鲁吉亚人,就如茶之于中国人,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国家的名片和符号。在格鲁吉亚展厅里,最多的便是酒类企业,摆出一瓶瓶葡萄酒供来往客商品尝。其中有不少葡萄酒企业已经在中国国内有供应商,也有专门的国内销售人员来到场馆,帮助他们推广产品。
“能够在厦门投洽会上向各国经销商和客户展示格鲁吉亚本地的产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9月21日,格鲁吉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部创新与科技处国际关系部主任麻利阿慕·拉师柯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自今年5月中国和格鲁吉亚正式签署《中国-格鲁吉亚自由贸易协定》后,双方正在加紧履行国内程序,到今年年底或许就可以实现两国公司零关税交易。
她告诉记者,在3天半的展出过程中,有些酒厂已经和中国企业达成了合作。另外,还有一些天然矿泉水和饮料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寻找到了一些合作伙伴。同时,他们也会进口一些中国的产品。一家生产有机蔬菜和饮用水的公司,在展会上遇到了生产类似产品的中国企业,同意将一些塑料袋和塑料瓶等包装用品出口到格鲁吉亚。
论坛期间,还举行了“金砖+”暨“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对接会。近200位企业代表和来自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塞浦路斯、英国等国家近100位企业代表在会上就建材、食品、机械、电子、农业以及渔业等行业展开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
“现在开放是我们五大发展观中的重要一环,我们的开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政策不断出台,可以说,我们是以巨大的决心,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放开以往有所限制的区域,以最大的努力来实现双向开放。”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