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话语权平衡的首次欢聚

作者:王晓薇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7-31 20:35:38

摘要: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话语权平衡的首次欢聚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话语权平衡的首次欢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这个历史潮流是中美两国人民的需要,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今天看到基辛格先生在这儿,他是一个完整的中国现代的见证人,而在座的很多朋友在不同阶段都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包括盖特纳财长1981年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学习,也包括他的令尊大人。我曾经跟他父亲工作上有联系,按照中国人的话讲,在工作上发生了联系,孩子就得叫对方叔叔或者伯伯。”7月28日,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简称对话)的闭幕晚宴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的脱稿演讲,不时引来在座与会官员的会心一笑,打着红色领带的王岐山和盖特纳与一袭红色套装的希拉里把晚宴的气氛烘托得异常热烈,而这种宾主尽欢的气氛其实早在对话开始前就已经在酝酿。


搁置争议做得很彻底
    在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始之前,中美的政治已经开始出现了默契。在7月10日召开的G8+5峰会上中国并没有再次提及此前热议的超主权货币,随后7月14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对中国一直关心的美元贬值及其退出机制给予了回应,而美国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加强也打消了中国政府短期内遭遇输入性通胀的困扰,一切迹象表明,受美国主导的中国外部环境正在趋于友好。而中美之间的首次战略与经济对话正是在这种友好的背景下登场的。
    7月27日,对话开幕当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财政部部长盖特纳联合撰写了题为《与中国进行的全新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文章,指出之所以举行这一对话,是因为“很少有全球问题能由美国或中国单独解决,也很少有全球问题能在没有美国和中国参与的情况下得以解决”。随后在对话开幕式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亲临会议现场并用长达15分钟的演讲,回顾了100多年前的中美合作,“最终以中美关系将塑造21世纪”作为结论。从希拉里“人心齐,泰山移”的成语到奥巴马的孟子名言,再到盖特纳的“同舟共济”,美国政府在对话开始之前就已经在努力地寻找着与中国的“共同语言”。而比寻找共同语言更具“诚意”的是,美方在此次对话中几乎省略了此前一直惯用的打压中国的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
    在对话首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美方并未提及任何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比如希望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以及建议中国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等问题。这在之前的中美对话中极为罕见。在次日的对话结束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中美两国在近两天的对话中基本没有直接讨论汇率问题。“在这个以奠定合作气氛为主导的首次对话上,美国人在搁置争议方面做得比较彻底。”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说。


盖特纳的四次承诺
    然而比搁置对人民币汇率争议做得更彻底的是,对中国此次会议最为关切的海外资产安全问题,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在两天的会议中四次做出承诺。
    7月27日的开幕式致辞中,熟知中国此行意图的盖特纳便率先做出了承诺。他说:“美国政府将在未来4年内缩减预算赤字并推动增长国内个人储蓄,具体目标是在2013年前将美国政府的赤字降至可持续的水平。”随后,27日下午1点30分,在王岐山和盖特纳首先举行的小范围闭门会谈后,两国代表团围绕“应对金融危机,恢复经济增长”与“确保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平衡增长”两个主题进行了两场会谈。在第一场会谈上,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代表中方向美方传达了中国需要采取可靠的措施防范财政风险,确保财政稳定,以及对美方财政赤字表示密切关注等观点。盖特纳随即第二次明确承诺,美国将密切关注赤字问题。7月28日,会谈进入第二天,作为对王岐山副总理关于美国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应该平衡和合理控制美元的供应量的回应,盖特纳在双方对话结束的陈词中第三次承诺表示,他并不担心中国关注的问题,美国正在设法在中期内削减财政赤字,并扭转那些为稳定危机而被迫采取的非常规举措。最终,在7月28日对话闭幕的记者招待会上,在被提及如何安抚中国的担忧时,盖特纳第四次承诺,美方将提高私人储蓄率,降低今后财政赤字,建立更为稳定和更强有力的金融体系。中美双方在共同努力推动全球经济从危机转向增长时,将谨慎采取行动,不为未来的危机埋下种子。除了盖特纳的凿凿诺言之外,在整个对话期间,美国政府同时还出动了其他重量级官员对中方的担忧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安抚,对于通胀问题,伯南克重申了美国央行的退出策略;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萨默斯和国会预算办公室主任奥斯泽格都表示:“美国政府估计本财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1.8万亿美元,我们会致力于到2013年将其削减至可持续的水平。”“在如此多诺言的背后,是美国对中国能继续持有对其资产信心的期望。”孙哲说。


对话模式可能持续十几年
    作为美国最大的国债持有国,作为最先率先复苏的国家,中国在此次与美国的对话中表现出了足够的自信。《纽约时报》在对话结束后做出了如此评价。而也正是这种自信促成了此次中美对话成果的共同性。盖特纳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闭幕声明中介绍中美经济合作的四个框架时均提到了“双方”一词。双方都将各自采取措施促进国内经济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双方都将共同建设更强有力和市场导向的金融监管体系;双方都重申承诺致力于更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双方同意在改革和加强国际金融机构方面的合作,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从会后的联合声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次对话使得双方对中美关系的定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在共同利益与共同责任的合作基础上弥补分歧,推动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孙哲说,“虽然作为首次对话,会议并没有取得任何‘奇迹’,但这种对话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双边关系的突破,首先在会议上中美领导人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进行‘对话’,这是美国与其他盟友都没有的;其次面对面地坦诚交流,变被动为主动也是一种突破。我对这次对话抱有积极肯定的态度。”
    但孙哲也强调指出,这种双边形式的对话,与此前基辛格所提议的G2模式还是存在根本的不同,G2的实质是中美共同体的概念,是双方步调一致处理国际问题,而现在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一种双边对话机制,是一种有矛盾有分歧的对话性谈判,中美之间的对话也许在未来十几年内都会继续。
    从小布什执政时期前三次中美对话,美方的咄咄逼人,到第四、第五届金融危机之下中美双方对话的攻防略有转换,再到此次升级后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话语权出现平衡。中美关系正在渐入一个“更广泛,更深入,更坦诚”的合作理念上来。
    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提出应避免油价剧烈波动和高位运行后两个小时,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宣布在其首次听证会上初步拟定要对能源期货交易市场投机行为进行限制。中美在防止通胀影响复苏上再次和谐。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