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绝望为荣 :安·兰德与她的利他主义道德根源

作者:夏学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3-31 15:51:26

摘要:眼下,人们的价值观从单一走向多元,人们似乎都在彰显着个性,都在觉醒着自我。只是,一片喧闹的背后,是掩盖不了的内涵以及理性的匮乏。

 我们以绝望为荣 :安·兰德与她的利他主义道德根源


■夏学杰


安·兰德系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美国,以其小说和哲学闻名于世。著有小说《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等。兰德推崇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在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附录中说:“我的哲学,在本质上,是将人类当成英雄一般,以他的幸福作为他生命中的道德目的,以他高尚的行为达成建设性的目标,以理性作为他唯一的绝对原则。”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

1934年,兰德写了两个版本的《理想》:第一个版本是小说,因为对其不够满意,她只进行了小幅度的修改;随后,她又将其改写成了一出舞台剧。虽说兰德在生前没有出版《理想》的小说版,但她还是将其打字稿原封不动地保存在办公室。

在小说中,凯伊·贡达是著名影星,因为牵扯到一桩谋杀案,她走进那些给她写过信的粉丝家中寻求庇护。这是一种中国人常用的试探手法,比如故事里神仙常扮着穷酸样来刺探凡间的人是否善良诚实。这些超级粉丝来自不同层次,有公司副经理、画家、修士、失业者。这是一部哲理小说,有故事没有情节,兰德用其一贯的手法——不太引人入胜的故事诠释她的思考。天下掉下个林妹妹,让这些超级粉丝们措手不及,又原形毕露。

贡达与公司白领佩金斯有这样一段对话:

“事实上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就表面来看。可是在我的灵魂中,却有一种我从未有过的生活,一种从未有人有过的生活,但我却希望过上那样的生活。”

“既然你意识到了,为什么不去过那样的生活呢?”

结果呢?声称甘愿为贡达献出全部生命的佩金斯,还是不舍放弃自己眼前的拥有。

以绘画凯伊·贡达为生的画家朗格力说:“面对凯伊·贡达,我们只能称颂,她遥不可及。我们只能不懈前行,但是我们永远也到不了终点;我们只能尝试,但是我们永远也不能达到我们的梦想。这就是人生悲剧,但是我们以绝望为荣。”即便是理想与人们擦肩而过,人们有时也不愿意去抓住,人们习惯了平庸,不愿意为理想而冒险,不愿意为理想而放弃既得利益。

兰德说:我相信——我希望找到足够多的证据来阐明这一点——笼罩人类最可怕的诅咒就是人们认为理想是虚无缥缈的,人们可以脱离理想而生活。这等同于让生活与思想背道而驰,或者说把思想剔除出了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适用于那些明知故犯的伪君子,也适用于另外一些虽然经历着生活和理想的巨大落差,却依旧认为自己无愧于理想的人。后者是更加可怕且更加没有希望的。对于他们而言——他们的理想,或者他们的生活是一文不值的——常常二者皆是。

我想起兰德在小说《源泉》提出的“二手货”概念。“他想要的不是伟大,而是被人认为伟大。他原本并不想搞建筑,他只是想被人称作建筑师,让人羡慕。他借鉴别人的东西,因为他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这才是你们所谓的真正的无私。他所放弃和背叛的是他的自我。可是所有人却都说他是自私的。”这种人就是兰德说的“二手货”。背叛了自己的理想,还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就生活在这样可悲的模式中。

眼下,人们的价值观从单一走向多元,人们似乎都在彰显着个性,都在觉醒着自我。只是,一片喧闹的背后,是掩盖不了的内涵以及理性的匮乏。

兰德在《浪漫主义宣言》一书中写道:“利他主义留下的最无人性的遗产就是人们习得的无私:人情愿接受未知的自我,忽视、逃避、抑制个人(也就是非社会)的灵魂需求,对于最重要的事情却最漠不关心。这就等同于让最深层的价值观堕入主观意识的万丈深渊,让生命在无尽的内疚中荒芜。”

(作者为独立书评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