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期盼“金融供给测结构改革”

作者:钮文新

来源:新浪博客

发布时间:2017-03-06 20:44:12

摘要:中国经济“脱实向虚”首先是金融的“脱实向虚”,是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投机化的必然产物。要使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顺利完成,又不能允许中国金融市场畸形发展,而必须回到“创造资本”的正途。

钮文新:期盼“金融供给测结构改革”

1、 今年“两会”,“振兴实业”成为热门话题,实业家的声音更多地受到媒体关注。这与以往金融家备受追捧形成鲜明对比,而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也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更加倾向实业,而对金融更多的强调风险和风险的化解。

2、 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改革”,重点在于“三去一降一补”,而在中央政府看来,这“三去一降一补”基本就是针对实业。比如“去杠杆”,过去大量言论是针对“金融杠杆”,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较高,这与储蓄率高、以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有关。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

3、 在谈到“去杠杆”具体措施的时候,克强总理开出的药方是:促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推进资产证券化,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强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财务杠杆约束,逐步将企业负债降到合理水平。这样的措施如何理解?我的看法就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

4、 是不是存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必要性?政府工作报告在给定今年货币政策目标时特别指出:要“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在谈到“抓好金融体制改革”时更是开宗明义: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为什么要说“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这说明,我们过去一段时期,金融资源并未更多流向实体经济,而是脱实向虚,以钱炒钱。所以,未来的金融改革必须“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止脱实向虚”。

5、 而“以钱炒钱”的主体——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已经变成了“要高度警惕”的“风险积累”者,变成了要被“有序化解处置“的突出风险点,变成了“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的主要对象。我们同时注意到:中央政府强调“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而且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为什么在金融监管问题上要强调“稳妥推进”?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放松金融监管”在中国突飞猛进,从而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出现了大量“制度套利”空间,而这个问题则是中国金融快速“脱实向虚”的根源,所以金融监管的改革要谨慎、要稳妥,绝不能让金融风险失去“防火墙”而四处蔓延。

6、 总体看,本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在金融方向的强调是“到位的”,关键是市场理解经常走样儿。比如,在“去杠杆”的问题上,许多言论无视“次序”而依然强调“金融去杠杆”。这是极其荒谬而危险的事情。因为,金融去杠杆会导致金融剧烈收缩,变成摧毁实体经济的炸药包。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金融杠杆之所以过高,基于两大因素:其一,金融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的规模过大,占用了大量金融资源,以致支撑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捉襟见肘,不得不通过加大杠杆去适应市场的畸形发育;其二,实体经济成本高、收益低,迫使金融资源远离实业,而更多向金融套利方向聚集,过多的资金追逐微薄的利润,为放大收益而使用杠杆。

7、 所以,金融杠杆与企业杠杆相辅相成,但核心是“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的恶性循环”。不能有效去除实体经济杠杆,降低实体经济财务、制度等成本,企业利润过低,全社会创造的财富过少,可供金融分配的利益越微薄,金融杠杠率越高;同时,金融杠杠越高,支撑实体经济造血的资本越少,实体经济金融成本越高、企业利润越薄。这样的恶性循环必须尽快结束。这就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8、 我们一直强调,中国经济“脱实向虚”首先是金融的“脱实向虚”,是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投机化的必然产物。要使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顺利完成,又不能允许中国金融市场畸形发展,而必须回到“创造资本”的正途。我们的金融改革需要走向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资本金融”,而不是走向鼓励扒皮套利的“货币金融”。这一点,中国中央政府应当更加明确地提出来。

(主编 张学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钮文新
钮文新

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评论员;198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1990年进入《中华工商时报》,1996年至2001年担任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编导,2001年担任《财经》金融首席编辑;主要代表作《股票市场的前世今生》;财经大V频道创始成员。

+关注 私信

TA的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