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扶贫事业
马晓霖 李靖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历史文明久远的国家,也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但更多的是贫困国家。扶贫对中国而言是大事,对一带一路上的国家而言,更是大事。作为有着扶贫经验的国家,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扶贫工作又意味着什么呢?宁夏卫视《解码一带一路》栏目专访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王行最。
没有扶贫开发,就谈不上经济发展
马晓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说是以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轴,然后促进中国跟这些国家的合作。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领导,您怎么看待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王行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构成比例是非常大的,农业人口也非常多,相对来说他们城市化的进程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都是比较低的。促进这一部分人口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收入,肯定也是这些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工作重点,所以扶贫开发必然是经济发展里非常重要的环节。
马晓霖:那么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些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具体项目?有没有跟“一带一路”对接的项目?
王行最:扶贫基金会在国际化战略的启动方面,是属于走的比较早的, 2005年开始就提出在做好国内项目的同时,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2009年开始,我们提出,除了人道主义救援之外,还要进入社区开展发展型的项目,开展民生工程。所以我们在布点上应该说是以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为主,这个恰好也是在“一带一路”线上。目前在长期执行项目的国家有4个,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还有东南亚的缅甸和尼泊尔。在埃塞俄比亚我们开展了微笑儿童学校共参的项目。这个项目2015年5月正式启动,现在已经实施了1年多时间,覆盖亚的斯亚贝巴地区的42个公益学校、大约3200名学生。他们来到学校后,精神状态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学习成绩比以前也有很大提高。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更令我们感觉到欣喜的,是这个项目由于实施效果非常好,为当地许多企业所认可,所以埃塞俄比亚本地的企业投了很多钱。第二个是在苏丹开展的中苏阿布欧舍友谊医院。这个项目从时间上来说比埃塞俄比亚的还要早,2009年做的项目可行性调研,2011年7月份正式竣工,项目总投资110万美元。以往我们大型援助项目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把硬件建设完了以后就走人了。我们曾经听到过这样的情况,很多项目的硬件是中国政府或者中国企业援建的,建完走了以后,因为当地运营能力不足,像欧美一些国家就进来了,美国、英国、法国他们派医生提供软件,结果许多当地受援的社区都不知道这是中国的援建项目,说这个是美国的项目、英国的项目、法国的项目。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吸取这样的教训,所以我们在后来的援建项目中,硬件建设完成后,我们并没有离开,而是派人进驻医院的董事会参与他们的管理,后续我们还派去医生,帮助医院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提高医生护士的专业技能。我们利用这个医院作为一个中心点,辐射周边的社区,使当地的贫困产妇得到产前检查服务、住院分娩的服务。医院运营的效果也非常好,就诊的人数每年大概有差不多15%的增长量,收入水平每年有30%的增长量。
没有保障,扶贫开发就没有可持续性
马晓霖: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现在有很多相应的机构,丝路基金、丝路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同样,对扶贫开发合作来说,有意愿有经验甚至有模式,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相应的国际合作机制?将来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扶贫开发中,是不是得有一定机构的保障?
王行最:对,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个思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过去我们接受过援助,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以前这项职能是由商务部援外司来承担的,但是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呼吁中国要从受援国变成援助国。中国政府虽然并没有从正面上回应,但实际上也是在向这个方面努力。比如说中国把GDP的零点几个百分点,拿出去专门做对外援助的话,我相信应该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做这样的事情。
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这样发展援助的双边组织,就中国而言,应该有这样一个组织,由它专门统一规划对外援助的目标,比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采取什么样具体的战略和步骤?实施什么具体的项目?由哪些人做这样的事情等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独立于某一个部委之外的机构,我觉得很难承担这样的责任。所以我个人非常主张有一个独立的发展援助署这样的机构来承担这项职能,使中国的对外援助更加系统化,更加有规划。
马晓霖:您提到中国扶贫基金会2005年就走出去了,那么整个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特别是在帮助扶贫开发这方面,依据这些年您海外工作的经验来看,我们还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么解决?包括政府在内应该帮助中国的扶贫机构做哪些工作?
王行最:十几年走过来,我亲身参与其中,感受非常深切。具体来说,困难和挑战,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首先我们有专门对外援助的机构,政府的钱基本上走政府的系统,所以民间组织要向政府去申请资金基本上是没门的。我们企业的发展历程也比较短,企业社会责任是比较缺失的。普通民众的国际意识现在也还是比较薄弱,好多人都觉得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有那么多穷人,你们跑到非洲去援助干嘛?
扶贫基金会走出去十几年,国内对我们的国际化其实意见也不统一。有意见说我们国内的事情还做不完,到国际上干什么去,做得还那么费劲。所以怎么样统一认识,如何靠坚强意志去执行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公益组织这个行业的人力资源,合格的人选本身就比较有限,有执行国际项目的能力,有国际视野,并致力于国际发展这样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基本上找不到。
而且我们在项目所在国面临的一些问题,包括文化传统、习俗,包括法律免税的问题都需要沟通。比如我们在苏丹的项目能否免税?这归苏丹财政部管,我们当时从财政部的部长到3位副部长全都找了。我们当地的合作伙伴是副总统夫人成立的一个基金会,她也帮助我们想办法。即便有这么强的支持,我们也花了3个月才清关,医疗设备、空调什么的才进去。这些困难都是我们以前在国内做项目时所没有碰到的。所以说,做国际化的项目,确实比在国内要困难得多。
(《解码一带一路》是宁夏卫视创办的一档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内容,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所涉及的热点尤其是经济与贸易投资热点问题,与世界各国、不同行业的嘉宾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各种讯息的组合、不同观点的交锋,为人们呈现全球化背景下最真实、客观、全面的“一带一路”图景。作者马晓霖为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解码一带一路》栏目主编兼主持人;李靖云为《解码一带一路》栏目执行主编,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