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家上市公司设立险企 新规或难抑资本热情
见习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2016年,保险和资本的碰撞不仅仅体现在险企频频举牌上市公司上,同时还有众多社会资本也选择参与设立险企,进军保险行业。
本报记者统计,2016年12月1日至12月29日,至少有18家上市公司拟发起或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相较11月份明显提速。而截至2016年年底,共有70家上市公司参与成立的保险公司就有43家,此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全资子公司也参与其中。
防一股独大为所欲为
近年来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16年11月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已达13万亿元。如此规模发展,难免有一些险企股权乱象丛生。如果股权过于集中,不利于发挥股东之间的监督制衡作用。
为对股东形成有效制衡,防止股东一股独大,2016年12月29日,保监会发布了修订《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将单一股东的最高持股比例由目前的51%降为总股本的1/3以内。
斑马行车CEO张骏向记者表示:“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不超过1/3,应该是为了解决一致行动人对资金运用的问题。这次股权比例的调整,如果监管充分应该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因为它对关联股份也做了追溯。险资的特点是稳健、长线,险资应该更多地运用在和企业共赢成长的模式下,而不是爆炸性地掠夺。”
据了解,此次《办法》将保险公司股东分为三类:
一是财务类股东,持有保险公司股权不足10%,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无重大影响的股东,一年内不得转让所持有的股权。
二是战略类股东,持有保险公司股权10%以上但不足20%的股东。或者持有的股权虽不足10%,但足以对保险公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两年内不得转让所持有的股权。
三是控制类股东,持有保险公司股权20%以上,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有控制性影响力的股东,或者持有的股份虽不足20%,但足以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产生控制性影响的股东。这类股东除了要符合财务类和战略类的规定外,还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最近一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100亿人民币,净资产不低于总资产的30%,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率不得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股东3年内不得转让所持有的股权。
此外,根据不同股东类别持股比例上限不同。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不超过保险公司总股本的三分之一。单一有限合伙企业,持股比例不超过保险公司总股本的5%,合计持股不超过15%。保险公司因为业务创新、专业化或集团化经营需要投资设立保险公司,以及经保监会批准,对保险公司采取风险处置措施,持股比例上限不受限制。
一保险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看到的说法是,对已经成立的绝大多数保险公司不进行追溯,影响应该不大。这轮估计主要针对个别有问题的公司,要求调整其股权结构;对于新筹公司,会在股权结构的审批上要求更严。个人看法,估计对近期举牌的公司会有影响,对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保监会会采取所谓的窗口指导。”
股权不等于控制权
保监会称,股权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股权监管是保险公司治理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部分险企利用旗下保险资金,大肆在二级市场“割韭菜”,而引起广泛争议,保险公司俨然成为了投机者短时间内聚敛巨额财富的工具。
此前,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撰文表示,一些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已偏离“保险资金要运用于服务主业”这个原则,保险资金已成为大股东的“一致行动人”,并被盲目投资到一些毫不相干的行业,完全偏离了审慎稳健的投资理念,成为了真正的“险”资。少数控股股东或内部控制人把保险公司定位为融资平台,利用信托计划等各种方式,作为通道为相关企业融资,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凸显出投资管理能力不足。
对此,财通证券宁波投行部总监王兆国向记者表示:“险企的盈利主要是靠三差赚钱,第一是利差,第二是死差,第三是费差,现在很多近几年成立的保险公司营销完全靠口碑肯定拼不过老牌保险公司,因此在费差方面远远没有老牌保险公司有优势,往往在此项都是亏钱的,那么要获取高额回报维持盈亏平衡,就要做大投资收益,所以这些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就较为激进,才会拼命去做大资产规模,做一些风险相对而言高一点的产品。但除了大股东一门心思想着经营以外,其他股东心思根本就不在这上面,而且有的股东也根本不懂经营,所以股权多少并不是重点,关键在控制权。”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是集中还是分散,一直是争议的焦点。2004年,保监会重启保险牌照的发放,为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将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从原规定的10%提至20%。但随着保险公司尤其是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公司发生的控制权之争愈演愈烈,凸显出这种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的弊端。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险资投资监管整体趋严,但社会各路资本对保险牌照的热情却丝毫未受影响。2016年12月份,至少有18家上市公司拟发起或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相较11月份明显提速。
一位不具名人士表示:“上市公司是优秀企业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实力,在全球经济下行周期中,实体经济萎靡不振,资本或仍将源源不断地进入股票市场。金融创新和监管之间的矛盾,或许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困扰国内金融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