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冠生园前途未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建平 北京报道
日前,以生产“大白兔奶糖”而闻名的老字号企业冠生园在哈尔滨遭遇质量事件。据悉,一款由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生园)上海冠生园蜂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蜂蜜因被查出质量不合格,被哈尔滨工商部门责令下架,哈尔滨工商部门表示,将对经销不合格食品的经销者依法进行处罚;同时,通知不合格食品生产地质监部门,对生产不合格食品的厂家进行查处。
而就在前几天,这个拥有94年历史的民族名牌“老字号”冠生园集团已经“变姓”了,因为引入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信资本)这一跨国投资集团进行合资经营,冠生园由此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纯国有体制运作机制,变身中外合资企业。
民族品牌引入外资
对于冠生园“变姓”后的发展方向、是否考虑上市以及质量不合格的蜂蜜产品等问题,当记者致电冠生园集团的时候,冠生园相关部门人士在明白记者的意图之后,没有给记者任何说法就直接挂断了电话,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而据记者了解,此次冠生园集团的变身,是由其资产所有者光明食品集团和益民食品集团牵手中信资本共同完成的。新成立的冠生园由益民食品集团占55%股份、中信资本占45%股份,继续生产经营大白兔奶糖、冠生园蜂制品、佛手牌调味品等主打老字号产品。
中信资本旗下中信资本融智投资有限公司和中信资本普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受让冠生园公司母公司益民食品一厂有限公司手中45%股权。
冠生园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名牌“老字号”企业,也是中国食品工业二十大杰出企业之一。冠生园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了20多个销售中心,形成1万余个销售网点;在海外近50个国家注册商标,形成近百家经销商网络。“冠生园”品牌为中国驰名商标,生产的大白兔糖果和冠生园蜂蜜的市场占有率为全国首位。
而中信资本2002年注册于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与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各持有占其50%权益,是一家主攻中国内地市场的投资管理及顾问公司。核心业务包括直接投资、房地产基金、结构融资、资产管理及特项投资,旗下管理的基金总值为20亿美元。
对于引入中信资本,冠生园集团董事长翁懋日前表示,冠生园将以合资为起点,通过2-3年的运营,将努力成为一家公众型企业,力争实现“百年冠生园、百亿销售额”的目标。
品牌上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2007年12月,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就开始挂牌转让45%国有股权,作价5.1亿元人民币。冠生园所在的光明食品集团表示,挂牌主要目的是为引入国际资本、国际资源,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做大做强食品业务。冠生园国有股权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后,有意且前来咨询的人士众多,但后来均因为冠生园对意向受让方的限制条件而止步。
由于受到经济危机以及“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此项交易自挂牌到完成交割,至今已历时近一年半。
光明食品集团董事长王宗南说,冠生园之所以选择中信资本为战略合作伙伴,看好的不仅是资金的注入,更重要的是看重中信资本的市场影响力和强有力的社会资源,通过引入中信资本的国际资源和经营理念,进一步增强冠生园的市场运营绩效和品牌增值力。
虽然冠生园方面的初衷是好的,但有业内人士却并不这么认为。“中信资本的核心业务包括私募投资、资产管理、房地产投资及结构性融资,可以说对食品行业是‘门外汉’,二者结合,如何经营已经不是冠生园集团说了算的,因此一旦经营不善,对冠生园这个民族品牌将是致命的打击。”一位不愿具名的食品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食品行业的“门外汉”中信资本此次并不是其第一次收购中国食品行业民族品牌公司的股权了,早在2008年,中信资本就以5.7亿元的合约价购下南山乳业100%权益。
“一个做蛋糕的和一个数钞票的能够在一起么?不和谐!” 另有业内人士发表评论。
“合资并购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坏事,引入外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资本短缺和投资不足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企业改制中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我们也希望冠生园改制之后的发展能像其预期的一样,在引入资金的同时,它的品牌效应和价值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当然,也有很多民族品牌为了做得更大更强,选择了合资后被并购,但改制之后是否能使其更加具备品牌整合能力是个未知数,事实上,众多的民族品牌往往就是这样因合资、并购等慢慢消失的。”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