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收复阿勒颇,叙利亚战局迎来大转折

作者:马晓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2-16 22:47:45

摘要:12月14日,持续6年的叙利亚内战出现战略性转折。由于叙利亚政府接近完全收复第二大城市阿勒颇,标志着阿勒颇战役将以反对派武装的失败告终,也意味着叙利亚5个人口中心城市已全部处于政府控制之下。

收复阿勒颇,叙利亚战局迎来大转折

马晓霖

12月14日,持续6年的叙利亚内战出现战略性转折。由于叙利亚政府接近完全收复第二大城市阿勒颇,标志着阿勒颇战役将以反对派武装的失败告终,也意味着叙利亚5个人口中心城市已全部处于政府控制之下。尽管叙利亚总体局势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但舆论普遍认为,战争天平已不可逆转地向叙利亚政府及其盟友倾斜,并将为政治解决这场旷日持久的“微型世界大战”和逐出“伊斯兰国”武装铺平道路。

亲叙联军占据上风

阿勒颇位于叙利亚西北部,邻近地中海和土耳其,不仅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叙利亚人口最多的城市和制造业、手工业中心,堪称经济心脏。2011年叙利亚内乱爆发后,这里很快成为各方势力介入并血拼争夺的主战场之一,不仅麋集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及西方阵营支持的“叙利亚自由军”等反对派武装,也混杂着“伊斯兰国”武装的友军“支持阵线”等极端力量,它们既同叙利亚政府军进行对抗,也不断内讧火并,使阿勒颇形成犬牙交错和敌友混杂的马赛克力量格局,战场形势十分复杂微妙。数年残酷的争夺战造成巨大破坏,城市几乎被完全毁灭,有人用“倒退千年”描述这座积淀亚述、罗马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历史古城所经历的空前厄运。自2012年该城由西向东逐步沦陷并成为反对派及恐怖组织重镇后,政府军一度在漫长的拉锯战后失去对其大部的有效掌控。

2015年9月,在叙利亚军队损耗巨大精疲力尽之际,俄罗斯发动持续而密集的海空袭击,及时向叙利亚政府施以军事援手。同时,一直协助叙利亚政府军抗战的黎巴嫩真主党、伊朗志愿军持续投入战事,帮助叙利亚政府扭转危局,逐步摆脱控制空间压缩、兵员枯竭的困境,战场形势在年底发生根本性扭转。据媒体报道,以“沙漠之鹰”为代表的亲政府民兵武装拔地而起,并吸纳来自伊拉克乃至阿富汗什叶派志愿者武装加入,也明显补充了叙利亚政府地面部队的严重消耗,帮助巩固和扩大胜利面,使局势转危为安。在夺取帕尔米拉等要地后,政府军联盟逐步包围和压缩阿勒颇反对派武装的控制区,为发动最后总攻奠定了基础。

今年9月,由于日内瓦停火协议迟迟无法得到执行,一度撤出主要武装的俄罗斯重新加大对叙利亚战场投入,将唯一服役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及多艘主力战舰派往地中海,发动新一轮大规模海空袭击,重点帮助叙利亚政府军打击霍姆斯和伊德利卜的反对派武装及恐怖组织目标。在各路内外盟军协助下,叙利亚政府军重振力量,调整战场策略,形成对阿勒颇敌占区的分割包围和穿插袭击,最终以网格化作战、分区夺占和步步为营的战术,蚕食并夺取失地,同时对愿意放下武器的武装派别及其家属网开一面,提供撤离便利和交通工具,逐步达到彻底收复阿勒颇的作战效果。

反对派阵营遭逢失败

观察家们注意到,由于反对派拒绝接受日内瓦停火协议,拖延履行安理会2554号决议关于叙利亚朝野双方就地停火、联合组阁、起草宪法并举行大选的政治解决路线图,看不见硝烟的叙利亚争夺战继续在千里之外激烈运筹,充分体现了这场战争的大国博弈特点。

12月5日,美国、英国和法国推动埃及、西班牙和新西兰等国紧急要求安理会通过决议,安排阿勒颇停火。这个在数小时内发起的动议,违反安理会讨论重大事项必须提前24小时提交草案的规则,而且草案未对阿勒颇反对派撤离提出要求,其意图是以人道主义之名,为濒临失败的代理人争取10天乃至更长喘息时间和补给武器等资源空间,进而导致阿勒颇战事继续延展。基于上述理由,俄罗斯毫不留情地行使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的第六次否决,中国也第五次说不,否决这一极具争议性的决议草案,双方联手挫败了颠覆叙利亚政府联盟的外交和军事图谋。

叙利亚政府收复阿勒颇具有多重战略意义和价值,成为叙利亚大棋盘的重大拐点。首先,这是叙利亚政府6年来的最大斩获,不仅在军事层面彻底反败为胜,而且因为控制几乎所有的人口中心城市,使其执政合法性、合理性得到加强。阿勒颇是经济和工业、制造中心,它的收复必将增加叙利亚政府调度资源、强化军事和政治实力的本钱。

其次,收复阿勒颇是反对派及恐怖组织的重大失败,一方面显示它们来路各异,目标不同的乌合之众本质,另一方面也体现在这场事关叙利亚前途和命运的大对决中,有关背后推动力量的三心二意和勾心斗角,特别是美国,既想在中东减少投入,又试图保持存在感;既想投盟友所好颠覆巴沙尔政权,又想聚焦反恐行动铲除“伊斯兰国”武装根据地,首鼠两端,前后矛盾。阿勒颇控制权的倒转,对叙利亚政府及其盟友是巨大的军事和精神胜利,也必然重挫对立面阵营的士气和信心,对下一步战场形势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震撼效应。

第三,阿勒颇收复战的成功达成,是俄罗斯军事外交的再次得分,表明其不仅在叙利亚有明确而清晰的战略诉求,也有一以贯之并坚定不移的实施手段。俄罗斯在面临美欧持续经济制裁和石油收入锐减的不利局面下,集中优势兵力和装备,在叙利亚战场形成阶段性和局部优势,不仅帮助叙利亚政府反败为胜,而且凸显自身的核心利益诉求和捍卫意志,并通过持续施加影响改写战场态势,维持了作为一流地缘和军事大国的地位。毋庸置疑的是,在叙利亚战场博弈中,美国已经明显处于下风,被迫对俄罗斯做出妥协。

第四,阿勒颇成功收复,再次证明伊朗的成功崛起或“被崛起”。自从叙利亚危机爆发,伊朗就从维护“什叶派之弧”战略安全的高度出发,积极和坚决介入,并带动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什叶派乃至也门胡塞武装,从不同方向展开教派阻击战、策应战。更为重要的是,伊朗影响力和话语权不仅逐步扩大和日益公开,而且通过签署核协议实现与奥巴马政府的利益互换,也切实已得到美国默认。奥巴马干预叙利亚危机的政策特点之一是,接受伊拉克和叙利亚作为伊朗的势力范围,在反对恐怖主义乃至宗教极端主义方面捐弃前嫌,与伊朗结成功能性合作关系,确保中东大国力量的“离岸均衡”,避免美国自身做太多和直接介入。

阿勒颇激战之际,反叙利亚政府联盟放松对拉卡、代尔祖尔两地“伊斯兰国”武装的打击力度,致使其抽调相当规模的武装反扑并再次夺取帕尔米拉,为阿勒颇困局解围。事实表明,叙利亚政府军及其盟友,集中兵力于阿勒颇这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城市,更有利于整个战场形势的改观。阿勒颇收复后,叙利亚政府无论与反对派进行和谈,还是聚歼“伊斯兰国”武装并拔除其在境内根据地,都具备了相当厚实的基础。

(作者为博联社总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