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险资的“强盗逻辑” 中国实业是时候“握紧拳头”了
尹力
“你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行为上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了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这番罕见的话语,言辞犀利、振聋发聩,犹如“当阳桥”上的一声怒吼,将二级市场上频频举牌的一众险资呵斥得噤若寒蝉。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证券市场优质的上市企业遭遇了太多变故。万科被宝能强行踹门,暴力增持;南玻A高管被尽数扫地出门,饱受冷眼;格力被前海所觊觎,坐立难安;伊利被阳光背后偷袭,有苦难言……以至于很多蓝筹特质、股权分散的中国企业人人自危,时刻防备,无暇顾及经营和发展。
如此猖狂的险资,底气何来?其实,正如刘士余呵斥险资所用的词——“强盗”,再合适不过。强盗自有强盗的逻辑,只要手中有刀枪,就敢破门抢劫,占山为王。而目前市场环境之所以滋生强盗,深层原因,是因为规则的不公平,是因为对险资收购缺乏制衡和约束的相关制度,让有些险资为所欲为,得以成为行业强盗。
公平是市场产生效率的前提。任何不公平交易和不公平竞争,都是市场最可怕的杀手。但是,我们在险资举牌的过程中,却看到的是资本与企业之间“显失公正”的存在。
险资凭借着自身融资特性和资金归结的优势,在“金钱为王”的资本市场上无往不利。其实,对于险资举牌行为来说,体现的并非有多高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完全是凭借着特殊的市场地位而已。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资本同企业进行博弈过程中,靠着不公平竞争优势,频频举牌、夺取控股权,如入无人之境,就毫不奇怪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种不公平的市场环境纵容了资本的搅局。作为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存在,正是为了保证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因此,现在亟须做的是,用政策、制度和规则调节,去消除不对等的差距,去保护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从而让企业能够有更加牢固的城墙,让做实业的更有安全感,让经济更加健康良性发展。
从刘士余针对险资的表态来看,也正是因为险资举牌已经威胁到市场健康运行,威胁到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险资本应该姓“保”,而不是利用制度漏洞投机炒作、大肆抬高收益。险资的举牌行径,扰乱了市场金融秩序,也扰乱了资本市场,更是伤害了中国实体经济。虽然有人惊诧于监管层官员用词的尺度,但其实,这正体现出了证监会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行为的监管者,在面对不公平现象时,负责任的一面。
君不见,目前中国实体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有多严峻。艰难成长起来的中国民族品牌,经过市场沉浮,本就所剩无几。
曾经有六十多年历史的中华牙膏,曾作为老字号品牌饱受欢迎的徐福记,曾人人知晓的平民品牌“大宝”,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乐百氏等等知名民族品牌,都已逐渐式微……
除了许多优秀品牌的淡去,更让人心痛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仅存下来的一些优质企业,当前正面临着被自己人的资本祸害。上海家化、南玻A,都曾经作为各自领域中的代表性企业叱咤风云,如今被国内资本破坏得一塌糊涂。难以想象的是,如果连万科、格力、伊利这样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也被资本围剿殆尽,那么中国实体经济就真的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在世界范围打造“中国品牌”更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实体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资本的野蛮入侵、搅局,已经危及到了中国实体经济根基。而资本赶走管理层、搅乱企业、破坏品牌的事情又何止这几个案例。以中国企业目前的现状,在面对国际资本垂涎于中国市场的同时,还要被国内资本背后捅刀,如果这种情况下,监管层再不出手,真的无异于“自毁长城”。
其实,对于金融资本来说,只要能够加以合理引导,在规范、合理和受监管的状态下运行,是能够为中国经济起到稳定作用的。但对中国的实体企业来说,除了监管层主持公道之外,更急需的是制度和规则的“护身符”。
市场总在发展,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它仍会在黑暗处虎视眈眈,继续寻找机会和漏洞。这也提醒我们,唯有制度和规则上的完善,才是解决问题的长远办法,毕竟一个依靠法制的环境会让企业更有安全感。在这点上,中国应该及时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比如在美国,面对资本恶意收购的时候,是有“白衣骑士”、“毒丸计划”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更有同股不同权的AB股制度。但在目前中国《公司法》《证券法》等制度下,中国的企业只有束手就擒的份。所以,目前急需推进制度和规则的改革,要让企业能够有足够的空间,扎起御敌的篱笆,要让企业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握紧掌控自身命运的拳头。
当然,从眼下来看,面对险资的兴风作浪,在这种结构性不公平存在的情况下,要想维持市场健康发展,作为市场的监管机构,保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更要协同作战、积极出手。毕竟,若因为险资的举牌造成中国民族品牌的没落,造成中国企业家信心的低迷,造成中国实体经济的下滑,是任何一个部门都负不起的责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